摘要:数学课堂活动,主要是为了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而开展的一些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营造一种活泼、欢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有趣。活动是会调动每个人身体各器官的感知,通过充分的调动,可以开启一个更加令人向往的数学课堂。在活动中,学生释放自我天性,处于一种脑细胞活跃的状态,侧面上,这样子的状态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更强,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活动;小学;组织
活动是低年段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些简单的数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效率。本文针对数学课堂活动,从必要性,原则以及课堂活动组织的策略入手,展开了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望各位教师共勉。
一、设计数学课堂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认知是起源于活动的开展,所以这就说明了活动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活动中人们不断地将动作运行输送到大脑,在大脑中形成思维,这就是思维的来源。因此说,学生应当通过一些活动来进行有效地学习,不能局限于坐着听讲。
其次,现代化的教学观点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对数学结果的一种教学,即数学知识的传输,更应当是对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由来。在数学的学习中,只有学生本能的主动学习,通过自我的一些练习和真实感受,才能对数学知识掌握牢固。
二、设计数学课堂活动的原则
一是数学课堂活动只是为了辅助数学教学的,要注意围绕课堂的主知识点进行活动的渗透与设计,不可本末倒置,单纯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是追求课堂的乐趣,忽略了教学才是主要的课堂目标;二是设计的活动要和课堂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具有引导作用,切实保证课堂效率;三是设计的活动不可以太过复杂,因为受众是小学生,基于他们的一些性格特点和心智发展,要简单通俗易懂,能够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开展起来;四是数学课堂活动要实时创新,保持活动的新颖性,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吸引力。
三、数学课堂活动组织的策略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活动情景
小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是饱满的,他们是希望每节课都可以有活动的。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这样的心理,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顺应这样的心理规律,在活动设计上做出一些小特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引入数学的殿堂。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如果现在有3根小棒,他们可以摆出什么图形呢?”“三角形”“那如果舍弃一根,现在只有两根了,可以摆出什么图形呀?”“直线”“大于”“小于”“等于”等各类的回答层出不穷,“那么现在观察这些图形,他们和黑板上画出的图形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哪位同学可以来说一下”“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数学的趣味学习便开始了。先是由小棒摆弄导入,让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之后不断发问,一点点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巧借问题引导,注重思考
问题的互动性较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提问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不能让学生答不上来,要循序渐进的加深问题的难度,随着教学进程的推动去逐步加强。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多加考虑,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准确判断学生对于问题的反馈,再而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推进。
比如,在教学《表内除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一个小朋友名叫小花,她有24个苹果,现在她想将这2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最终可以分得几个苹果呢?”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趣味性的问题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更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只有实践,学生才会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清晰,明白什么地方要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同母亲一起去超市感受克和千克的物品重量的区别,在感知中形成自我的数学单位能力判定,能够在填空题中准确无误的填写一个物品的重量单位。
总而言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多种新颖的教学情境,利用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加深对数学的认知,使得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杨永群.引入有效活动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学子:理论版,2016(13).
[2]武月娟.用情境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5(21):137.
[3]付乾.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导报,2016,12(5):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