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 与诵读为伴-----探讨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相融结合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戴江凤
[导读] 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摘要: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对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相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环境
        近几年来,国学经典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推广,而且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道德标准,丰富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下面对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探索。
        一、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初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国学经典进行了吸收,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个方面。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和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古代诗歌,而其都具有音韵美感。加强初中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和课下诵读的训练,有助于使其培养良好的音韵感和汉语语感。此外,通过阅读大量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加入《礼记》、《论语》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这些文章经典是古代写作的典范和模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还包含有大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加强对这些文章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二、将国学经典和创设诵读环境有效的结合,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基于《语文标准》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了古诗文篇目120篇,其中7—9年级80篇,这么多诗词在教学过程如何用好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呢?最重要的就是是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国学经典是用有声语言进行广泛传播的。例如,定期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或通过学校的广播选择合适时段对国学经典吟唱歌曲在校园里进行播放,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环境,塑造书香校园。
        三、国学经典要和地方性、区域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任何知识的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方和环境。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语文教学也脱离不了地方实际。地方实际决定了地方性,地方性决定了地方特色。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七年级的学生,北京的学生与新疆的偏远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区别还是有的,我们要结合当地学生基础水平与诵读能力建立诵读体系,选用适合当地学生诵读的教材,分层推进,将经典诵读活动设置成一项系统的文化课程,建立起经典诵读实施体系,制定各学段的诵读目标:低—接触经典、感受经典;中年级——亲近经典、增强记忆;高年级——丰富经典、提升素质。对教材的选用、诵读的篇目都要经过诵读研讨确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三字经》、《弟子规》在教育理念上,以德为先、重礼仪;在教育形式上,简明、概括、循序渐进,最适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够培养孩子温、良、恭、俭、让的品质。《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孝经》内涵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是对中高段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的好教材。

能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个体素养,在学习的过程在还要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抄录法
        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地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实现抄录法与语文课堂习字教学相结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吟诵法
        诗歌吟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办学校的必修课程。以唐诗为例,诗的平仄格式与律句节奏构成了吟诵的基本部分,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式。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以鲜明的文化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吟诵时可以随着节奏摇头晃脑、舞之蹈之,或是以如意打唾壶、用玉钗敲击修竹,也可以拍手、击鼓、挥棒、打拍板,这些动作可以随意,视当时场景、诗中内容而定,也起到和观众交流的作用。我们在吟唱时要注意动作的协调自然,配合神态,同样也不可忸怩做作,给人落落大方之感。
        3吟唱法
        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多见,自20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曲),苏轼的《卜算子》(黄自曲),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的《清平调》,还有像《诗经》中《关雎》《蒹葭》,刘禹锡的《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古代诗词无论是吟诵还是吟唱,都要把握其内涵,揣度其意境,探求其规律,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体会,才能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音乐美,乐律中的文学味。
        4意境法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解说,或者通过多媒体视频与音乐的使用,启发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画面中,提高文学修养,逐渐学会如何使用文字来勾勒画面和表现意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意境美画出诗中的形象的画面。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让语文教学方法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形式多样,但学生人格品行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让国学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里开出“文明之花”,将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秉承“大象无形、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将“润物无声,教化有情”作为核心理念,“厚学,笃行”作为学校价值观,充分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和厚积薄发、知行合一的儒家文化观念,使整个校园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王宝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法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2】1994:《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音乐研究》III。陈少松2002:《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5月20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