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遗产史教学应打破,只专注于遗产本身,忽视遗产背后的历史、内在的文化以及所彰显的精神与情怀的怪现象。遗产史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融化其冰冷的外表,让其拥有历史和文化的厚度与精神和情怀的温度。本文以《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为例,从遗产里承载着时空的年轮、蕴含着智慧与文化、彰显着情怀与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对遗产史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长城 厚度 温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正式被列为所有选考历史学科学生的必考内容后,遗产史教学也慢慢步入正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遗产并非是冰冷的,也是有生命的!每每看到在课堂上,教师只专注于遗产本身,却忽视了遗产背后的历史、内在的文化以及所彰显的精神与情怀,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哀叹:到底是冰冷的遗产,还是时空与情怀的载体?笔者以《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为例,试图融化遗产冰冷的外表,让其拥有历史和文化的厚度与精神和情怀的温度。本着学习、交流和求教的心态,对本课发表三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遗产里承载着时空的年轮
历史中,不论是人、事还是物,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时空背景,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讲解万里长城,必须从长城修建的时空背景出发,深入解读“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真正历史内涵,更要让学生明白随着时间的变化,长城的空间也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从涵养时空的素养,还是教学目标达成,以及应对考试的要求,都需要让学生明白遗产里承载着时空的年轮。
自春秋战国以来,长城的修建虽有间断,但从未停止。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自然原因,各时期修建的长城不论在规模、长度、走向及所处的空间方位都有不同。在本课中,应首先对各时期长城修建历史的进行时空架构。学生通过自主梳理,可以比较容易的理清各时期长城修建的原因、规模和大致的方位与走向。但学生对各时期长城的认识还停留在相互孤立的状态,对于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长城时空变迁的整体理解,笔者特别增加了以下教学活动,试图达成对这一内容的延伸与感悟。
【活动】:展示中国历代长城修建总图(图略),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及下方的时间轴,你从中还发现了什么?
意图一:借此引出长城的修建仅仅是汉人的专利吗?透过长城所承载的时空年轮,使学生得出两点历史解释:1、长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两千年的长城修建史,也是两千年的民族交融史;十万里的长度,是各时期、各民族修建长度的总和。
意图二:借此引出唐、清两个大一统时期为何不修长城。配以相关史料,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长城的修建与当政者施政方略之间的关系。
意图三:借此引出各时期长城的走向与方位的差异,特别是明长城与汉长城相比更偏南。配以相关史料,暗示在不同时空背景下长城的修建与气候的变迁之间的关系。
二、遗产中蕴含着智慧与文化
时空背景只是阐明了长城的产生与变迁、传承与发展的年轮和底色,长城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建筑的奇迹,不仅仅是其拥有悠久的历史,还蕴含着的智慧与文化。遗产并不是冰冷的古建筑,是智慧的象征和文化的载体,就像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祖国的建筑是祖国过去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智慧的结晶。”[1]他还说:“建筑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体系” [2]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构思和设计时,笔者紧紧围绕着“智慧”和“文化”这两个关键词来增加遗产的厚度。
首先,关于“智慧”,我主要从“结构”和“选材”两个方面来设计小组活动。
【活动】:展示居庸关长城图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居庸关长城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动手画一画”学生活动。
【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长城各段的选材。展示长城各段的实景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判断其取材及可能出现的地区。
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使学生明白长城不是一堵简单孤立的城墙,它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使学生形成两点历史解释:1、长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体系完备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2、长城的取材遵循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其次,关于“文化”,鉴于教材对于“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仅从装饰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来陈述略显单薄了。因此在原有的装饰和文学艺术之外,增加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展示“云雾中的长城”(图),体现长城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示组图《四季中的长城》(图略),并深情讲述了春日里花海中、夏日里星空下、秋日里红枫中和冬日里冰雪中的长城
意图:使学生明白长城不是一堵冰冷的城墙,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美。从而形成两点历史解释:1、长城既是防御性的军事工程,同时更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2、长城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三、遗产内彰显着情怀与精神
历史课要有温度,历史老师要有情怀。作为历史教师,绝不能扮演导游的角色,从而把遗产课上成旅游课、游览课。除了要理清时空的变迁、遗产本身的修建历程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外,还应该对其价值和影响做出合乎逻辑的历史解释。特别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家国情怀”的渗透尤显重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疑是提升家国情怀的关键所在,对此学生也是有很深的认同感。但是,如何能将这一认同感再次在学生内心激起波澜,产生共鸣呢?
基于上述认识,在讲完长城所蕴含的智慧与文化后,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
刚才我们欣赏了长城之美,这些是有形的长城所透视出来的文化内涵,但同学们可知道,中国还有一座长城,你们知道它在哪吗?(学生表情各异,有的一脸茫然,有点绞尽脑汁思索。)
在这里!(教师手指自己的心脏)
引导学生的思绪从有形的长城转向无形的长城、精神的长城。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做承上启下的“无痕对接”。
在本环节,应将“血肉”和长城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讲述的重点应该从砖石的长城转移到有血有肉的“人”身上。设计如下:
展示山海关、榆关失陷后破碎的城墙(图略),寓示砖石的长城已经难以成为抗日的屏障,唯有血和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
展示了1933年《时事月报》刊登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战士胸前悬挂手榴弹,右手扶枪,肩后露出一把环首刀柄,笔直地站立在巍峨而又残破的长城前,暗示着正是成千上万这样的战士铸成了一座又一座的血肉长城。最后,通过《益世报》的社论《喜峰口的英雄》来点明长城沿线的抗战虽未阻挡住日军的进攻,但它使中国人还可以抬起头做人。预示着砖石的长城可以被攻破、被占领,但精神的长城却不可被摧毁。
在本课的最后,笔者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张照片(一段被当地政府以“保护”为名,用水泥抹平的辽东野长城),并引用了下面一段话来结束本课的内容: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惟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只喜欢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3]
[1]梁思成.凝动的音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6.
[2]梁思成.致周恩来信.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5.
[3]陈长芬.仰望长城[J].中国国家地理,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