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生活力培养的校本课程路径浅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凌鹏峰
[导读] 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对个体生活力进行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活力进行定义和解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对个体生活力进行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活力进行定义和解析。生活力是个体发展和适应综合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素养之一,与新一轮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统一,内涵是一致的。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力”,在现代教育教学给予更多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基于微观定义上的生活力和核心素养,提出校本课程基本路径。

        关键字:生活力  学校课程  核心素养

一、生活力的研究前提
        在“生活力”概念中需要解释一下其中的“力”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如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应,并包含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是物理学上的机械力。《说文解字》:“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从社会科学角度解释这个“力”。更科学的阐释这个“力”:两个物体或者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两个物质系统或者两个以上物质系统维持自身系统稳定发展进行物质或者能量或者精神作用交换。因此,人是一个有精神世界的物质系统,故取其作用能力之义。
二、个体生活力:生活力的微观定义
        生活与人是一对相生关系并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个对象都不复存在。生活是人的客体之一,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对人自身本质能力的维持和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以其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生活满足了个体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活动时空;以其丰富的生活内涵吸引个体,启发个体兴趣和发展个体创造力;培育优化个体感情世界。因此,生活主体的人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两个方面不断的成长,个体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中发展和升华。
(一)、日常生活满足个体基本生物需求和实现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满足,而生活所需必要的物质基础由生产活动提供,这一个观点由王雅林教授在“生活生产互构”理论中得到阐述。生活节奏性会产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故影响着不用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性通过内化来影响人体和群体的精神生活形式,个体和全体的性情、好恶和各样情感,以及思维方式和思想层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彼得·博格和卢克曼在其著作中论述了个体语言形成与沟通能力发展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促进个体不断地社会化和语言能力发展。在哺育孩子活动过程中,孩子逐渐读懂了各种表情并如何表达孩子自己的情感,孩子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情感世界在家庭生活得到建构发展。基于认知世界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世界的丰富,个体会逐渐形成自己好恶和兴趣,创造力得到萌芽和提升。故日常生活的时空特性给个体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提供了场域并为人生历程中提升各种能力。
        个体的交往能力强弱取决于日常生活的多样性。最原始和最基本的互动方式便是日常生活实践,而面对面的互动是社会互动的最初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初表现形式母亲与其子女的关系。个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发展,逐步了解不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建构复杂多变主体间的架构,共同分享世界。日常生活互动实践需要一个发展历程,基于不了解的互动双方个体会依据过往日常生活经验,将对方纳入到某种类型的范畴。随着互动实践发展,日常生活实践信息不断增多和更迭,逐渐开始将对方变成个性具体的人。故个体的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互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和发展。
(二)、日常生活影响着个体的休闲状态和标准,而且日常生活具有反思性。
        日常生活影响着个体的休闲状态和标准。休闲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并能从中学习知识、从事文化与技艺的创造、增进友谊、促进沟通、保健娱乐、丰富个性、体验人生和焕发审美情操。休闲活动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进步和物质富足对休闲活动提出更高的标准,个体对于休闲自身体验也不断提高,影响着个体选择怎样的休闲方式和休闲活动的标准。日常生活具有反思性。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生活行为或多或少要进行利弊权衡,通常来讲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基于俗民方法论估量分析日常生活,指出高频日常生活活动关系到最直接和最切身利益。个体日常生活的反思性便有利于积累经验智慧。经验的归纳总结,背后便是人生在世所必需处世智慧的升华,面对各种环境所必须的应变能力。当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复杂多变的情况,经验和智慧便为其提供了借鉴、启示和可行的方案。
(三)、生活力微观定义。
        在微观角度上,生活力是日常生活实践对个体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日常生活主体的人是主观能动的存在而不是被动存在。生活主体的人选择性决定了个体生命力功能的实现。在日常生活场中,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会对生活资源加以运用,使得个体得以发展进步。基于上述,如下是对生活力进一步概括解释:(1)个体生活力核心是一种上升发展力;(2)个体生活力是基于客观条件运用资源的统筹力;(3)个体生活力具有层次性,基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个体生存力、低水平发展力、高水平发展力和创造力;(4)个体生活力具有统一性和综合性,不是个体某一方面具体的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追求自我提升和社会文明发展促进,总之衡量个体是否有较高水平发展力。
三、生活力范畴与核心素养范畴的关系
        生活力作为个体的必备能力被提出,并非想当然,而是由内在逻辑决定。培养和发展个体生活力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分子积极面对学生自己所处的时空、过去和未来。生活力的立足点之一是个体的健全发展,之二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正面影响。21世纪核心素养范畴的立足点和逻辑架构可以吸收借鉴上述经验和成果。
        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旧教育的目的提出了质疑。以分数论英雄导致绝大数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教师只教考试要考的,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抗议和选择性否定。21世纪核心素养范畴的建立需要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和实际,体现时代需要,还需要放眼世界,顺应全球化并面向未来。生活力具有时代特征和全球视野并前瞻意识,还具体个体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个体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放在对个体教育基本要求上,而生活力中体现出来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统一和超越,让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转化为时代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真正具体一定能力的学生,不仅可以会读能写善算,能够劳动实践,同时拥有自己思想具有一定创造力,好学善学,积极改造社会,具有家国天下情怀。同理,在此角度上核心素养和生活力具有同样时代内涵,核心素养包含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跨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发展的人基础上的,涵盖领域素养和通用素养,发展领域素养,强化通用性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四、基本生活力的建立校本课程基本路径
        (一)、基于生活力课程的建构基本路径
     其一,积极开发个性特长校本课程,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动学习的意愿。基于陶行知的生活力教育理念之一创办育才学校,培养特长艺术人才实践为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模型。学校发展社团活动课程,正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实践传承和拓展,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坚持,让社团活动课程成为学生快乐、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发展特长的机制和平台,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其二是依托学校当地资源,积极开发区域经济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学校所在地的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民俗民风文化活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厚资源,即可以从中学习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活”的“有用”的知识和智慧,又能从价值的高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项目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成校本课程,使两个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实施,校本课程由此成为稳定的长线课程,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其三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设计开发学校特色建设校本课程。积极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校本课程和校本文化。全校全体学生都参加的彰显学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现基本教育指导思想。
(二)、学科课程的综合与延伸学科类课程的生活化。
     第一,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的对比整合与运用。教材上呈现的知识是历史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不能死读书,必定要运用补充材料以及临时学习材料,以适应特殊及现代生活之需要。学科课程的知识学习,需要选择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源,与具体生活实践密切联系,把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学习并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得的问题或者开创理论实践某个方面的新局面。静态知识与新的需求或者问题相遇,便可以加以运用,才能成为“活”的知识和有用的技能。学生通过生活和学习,逐步具备这样的学习力,这是生活力的重要内涵。
        第二,学科课程的综合。首先,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和快节奏生活,为发展社会贡献力量,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化的自我。其次,社会进步发展客观要求其建设者具有综合性的素质能力。社会进步发展与学生个体提升协调统一在一起是从社会中锤炼和升华并让学生系统学习的课程知识。面对社会进步发展知识一定具有综合性和时代性。故课程内容综合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综合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的必然反映。
    第三,学科学习的拓展。学科课程的学习要摆脱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必须走出教材、走进社会、走向学生的需要,学科学习的延伸拓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学科课程拓展延伸,不是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强化,更不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学科视野的拓宽和学科知识的实践运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萌发的对周围现象的种种质疑和问题,激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增强观察力,开发想象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四,学习方式的创新。以核心素养为基准的课程改革在全国逐步进行,以前采用“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思维应该必须转变。教师是学生的主宰,学生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呵护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和生活力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对这样的教学是严厉批评的,他说: “灌注的教授法最要不得。他把接受文化的人当作天津鸭儿填。”他主张: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要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生能够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有自动力,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也就掌握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的根本关键。
五、小结
日前,国家教育部颁发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了“综合素养”和“充分发展”两个指向学生面向未来健康成长的关键词。该标准强调: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要进一步体现提升学生生活技能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本领,提高综合素养; 要突出充分发展,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提出的“生活力”概念与当今教育提出的“综合素养”“充分发展”的内涵完全一致。学习和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生命力,对于坚持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孟丽. 陶行知生活美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刘建英.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左宁. “生活力”范畴及其当代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李国平.教师生活力: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兼论陶行知“教师生活力”的内涵和价值[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85-93+125.
[5]陈卫兵.开发“生活力培育”课程 追寻学校德育的诗和远方[J].基础教育参考,2018(10):66-68.
[6]周洪宇,龚苗.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陶行知的学生核心能力论[J].教育科学研究,2016(12):12-17+30.
[7]吕赛花.让“生活力”充满小学校园[J].学周刊,2015(34):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