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教育能够回归本质,希望培养出真正有利于社会生产,可以尽快适应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教育脱离生活和工作,脱离时代,是无法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初中文科课堂,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内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定要注意对课堂的优化和提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学科之间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课堂教学;优化;提升
引言:随着家长和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重视,初中文科课堂的教学方式仍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上需要更多地提供学生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授课形式也不能单单局限于只有老师进行讲解,一定要从探究某一个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发地进行资料搜索和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总结和思考,先发现课堂授课中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不断进行完善。
一、初中课堂现状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不够,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文科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文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学生一直被动的学习让课堂死气沉沉,老师上课非常累,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不好。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很难扭转学生只关心考试重点和难点的心态。功利性质很强的学习,必然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2、课堂内容脱离生活
过去传统的课堂内容已经脱离了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更多更加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待学生们去掌握。老师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没有脱离生活的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1]。目前的初中文科课堂与学生眼前的生活距离很远,照本宣科地进行课堂授课,与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
3、评价体系单一
应试教育培养出了一堆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得不到个人发展,内心脆弱,承受不住社会的打击。他们无法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像成绩一样可以在表面上体现出来如果要让学生可以可持续地努力和进步,一定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更好的评价。从评价体系出发,指导学校老师和家长更好地培养学生。如果无法完善评价体系,仍然是过去考试定终身的选拔体系,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永远无法得到重视和培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一定要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不要只关注眼前的成绩。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提升
1、一定要紧贴教材,提炼知识框架
课堂内容要设计安排,一定要紧贴新课程。根据新课程编写的教材,对老师的课堂内容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会发现文科的内容编写难度有所加深,这就意味着老师们应该在课堂上除了为学生们扩充更知识外,一定要从丰富的知识点中提炼出思想脉络,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上不断提升授课思路,让学生在新课程下,可以加强对文科的重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熟悉课程的结构和脉络,可以将复杂丰富的知识记牢和掌握。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一味地依靠老师和家长,那必然无法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优秀人才。目前依然应该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但是一定要提升课堂的内容层次,要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也是在逐步提高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课堂上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模式,可以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2]。也可以学生之间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真正将所学化为道用。
3、回归教学的本质
最纯粹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提升课堂的质量,就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基础,避免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纠正学生只关注成绩的心理,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对于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深远影响,不要对世俗的成功过分焦虑。将正确的三观渗透式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拥有健全的人格。相信这样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结语:在新课程下,初中文科的教学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授课形式,让课堂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自主地学习和探索,积极主动地学习,个人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完全抛弃应试教育的功利授课,以关注学生的个人提升和持续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堂中穿插品德思想的教育,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发义. 试论新课改在当前初中文科教学中的阻力及原因分析[J]. 长江丛刊, 2019(06):75-76.
[2]张立杰, 南芷萌.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