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周雪雁
[导读] 本文主要从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影响,接着谈到改革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最后给出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成了摆在众多小学思想品德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从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影响,接着谈到改革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最后给出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影响
        小学思想品德课旨在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常常看到“三好少年”、“四有青年”等小学奖状上都会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句话,而且“德”还是排在最前面的,足以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看出大家对其的重视度有多高。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老师们要注重将道德品德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而不是照本宣科,把教材中原有的知识读出来而已,而是要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培养学生们从身边的小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有道德的学生;新课改注重培养一种新型的友好师生关系,促进老师和学生们平等交流、沟通,使老师们能够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培育学生的愉悦感,这显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二、改革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
        1、“本本主义”式的知识灌输
        最先的思想品德教育常常是“本本主义”式的知识灌输,你要讲文明、有礼貌,你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这种仿佛命令式的语句明显无法获得学生们的认可和遵守,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们强烈的抵触心理,反而适得其反。
        2、缺乏主体意识
        老师们在对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时候常常会不小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是则直接从如何为教学目的服务出发,这样的课程内容很难达到吸引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本末倒置,只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们的接受度和吸收度,这也是很多教育的痛点之一。
        3、双向影响
        老师和学生本来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教学质量有将近一半取决于学生们的积极性,因此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同时也是帮助老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和改进教学的途径。

然而,如果老师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们给老师的反应也比较冷漠,如此会极大地打击到老师教学的积极性,甚至出现消极应付的行为,虽然只是少数的,但是消极应付却会给学生们将来对这门课的印象带来很大影响。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策略
        1、建立新型友好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友好师生关系可以给师生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让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太过乏味枯燥。在课堂上多多运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尽量地都参与进来,问一些和学生们切身相关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比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时,可以问问学生们有没有在路上见过特别漂亮的小野花,那么大家有没有去摘呢?这时候可能有的学生会回答有,有的学生会回答没有,我们可以让不同回答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当时这一行为的想法。然后,老师可以说一下自己曾经小时候的对这件事的经历,再说一下现在老师的想法,但是尽量不要说教学生们行为的不对,而是引导学生们互相交流想法,言之有理就是对的,因为生活里很多事情都是没办法直接地用对错来划分。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们理解这样做后面的深层原因。
        2、建立学生反馈渠道
        建立学生反馈渠道,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看法和建议,给老师良好的反馈意见,进而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是否有欠缺考虑的地方需要改进。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对教学反馈语言和这个形式可能缺乏认知,所以老师们要加以理解,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询问学生意见,并告知学生们这并不是讲老师坏话,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好。同时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老师们要充分地理解。最好还是在较高年级如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防止低年级的学生们无法做出较为有价值的反馈。最后这一渠道必须匿名进行,一方面保护学生们的小心思,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师生关系,不要因此而事倍功半了,反而是好心办坏事了。
        3、自主思考
        结合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循循善诱,注重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比如在“关心老人”这一课时,老师们可以给同学们看一些老人家日常生活的影视片段,通过影视作品,让同学们自由抒发自己的观后感,进而,告诉学生们要关心身边的老人家。这种引入式的教学很容易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老人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易,激发学生们的爱心。
        结语: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促进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振刚.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J].甘肃教育,2020(09):111.
[2]董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