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生物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可以更积极地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
关键词:初中生物 寓教于乐 情趣相融 教学效率
正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课堂中体验到快乐,从而可以不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我国的珍稀动物》时,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珍稀动物的视频和图片,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介绍自己见过、听说过的珍稀野生动物的情况,每一个学生在介绍自己喜欢的珍稀动物时,他们都会非常的投入,这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例如:在教学《走进生物实验室》时,教师在为学生们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及组成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的毛发,并引导他们说出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我们肉眼观察的毛发有什么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还有许多,教师应将实验教学与学生们的兴趣相挂钩,让学生可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实例为学生们创设情境,生物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呈现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可以利用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保护生态环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呈现沙尘暴的事实案例,学生在观看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们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学生们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了具体的事实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
二、合作探究学习 体验学习乐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们组织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感受到生物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时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组织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多种多样的动物》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讲清楚实践活动的规则,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学生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所要研究的动物类别,每一个小组需要研究和调查十种动物,小组成员之间应展开密切的分工合作,同时应根据研究的内容制作相应的记录表单,应记录好动物的名称、特征以及分布区域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一个小组还可以制作相应的PPT,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和教师更直观清晰的了解小组成员研究的内容,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们研究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学习到许多知识。
三、融入生活元素 激发学习欲望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生活中的教学元素。例如:在教学《食品安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食品安全引发事故的视频,接下来,为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对学生们提出有效性的问题,可以问一问学生,吃没有煮熟的豆角会怎样?学生们这时会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出许多种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欲望,能够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应提高修养 增强人格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交融的部分,教师还应该吸收其他学科中与生物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将教学内容研究的更加深刻和透彻,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组织教学课堂。其次,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教师不仅应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同时在生活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这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应根据教学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应为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学习和发现,可以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可以向更加全面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桂花.情趣相融 寓教于乐——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103.
[2]何贵莲.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