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让教学活动更高效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文梅
[导读] 本文引“参与性课堂”为例子,说明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本文引“参与性课堂”为例子,说明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高效课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多运用赏识教育,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强化孩子自信心,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意识,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实得更高效。
        【关键词】赏识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参与性课堂
        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学校最主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必须关注的要点,就是如何更高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赏识教育是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难以达到教学预期。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这直接影响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我们知道,在传统课堂当中,老师是一堂课的主要角色,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老师讲得多,学生发言少,老师的精心备课,事无巨细的照顾却将课堂变为“一言堂”,换言之,就是老师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灌输式学习。这种情形之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少了,学生被动掌握知识,缺乏自己的思考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降低,创新意识也会缺乏。
        一、赏识教育及其内涵  
        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批评和惩罚在教育活动中是相对多见。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学习表现不好的学生,几乎很少得到称赞或表扬,批评或惩罚偏多。然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给予学生过多的批评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或其他问题,成为学困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赏识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求教师为培育出更多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学子做准备,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或许不仅仅是利用新型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或仅仅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这么简单。要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赏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赏识教育立足于关注学生、激励学生,更重要的是赏识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思想上的转变,对自身定位的转变,更着眼于立足于学生、关注学生、相信学生。这会更有利于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出来。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赏识教育的内涵与以往的批评式教育正好相反,侧重于从学生好的一面看待学生,同时兼顾差的一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学生积极的称赞与表扬,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这就改变了以往以批评为主的教育局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鼓励与肯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赏识教育早就有之。早就有人提出过: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赏识教育》中提到: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指的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过程;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的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就是说,赏识教育是一种鼓励式的教育,发掘式的教育,更能尊重学生主体性,更能激起学生积极性的教育方式。
        二、赏识教育开出的花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帮助学生发现身上的闪光点,鼓励、赞扬学生勇敢开口、勇敢尝试,在我看来,“参与性课堂”就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赏识教育的践行。这里简单介绍参与性课堂,参与性课堂着眼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参与性课堂提倡的是自主学习。
        在我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时曾遇到过一位实行“参与性课堂”的优秀老教师。她是一位切实将赏识教育践行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好老师。当时,学校鼓励老师在班上实行“参与性课堂”的教学方式已有几年,这位教师是在本校试验的先驱者。“参与性课堂”需要教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习任务分化给学生,学生分小组领取任务后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展示。上课时由老师组织教学活动,而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将小组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全班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教师适时引导。整节课的安排高效快速,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具体的上课情景是: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纷纷拿出前一天老师分发的导学案,开始上课。老师宣布上课开始,第一小组就来到本小组的黑板面前带领同学们学习生字,学习内容包括字音、书写和组词,第一小组的成员还会提醒同学们关注重点字词。接下来是其他同学的补充质疑,教师也会适时补充。第一小组结束后到其他小组,总共六组,将课文分化为几大部分:作者背景、文章分段学习(此处安排多个小组共同完成),课后题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补充引导,主体力量依旧是学生。
        “参与性课堂”很好地体现了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高效课堂。
        三、赏识教育结出的果
        “参与性课堂”发掘了孩子的优秀才能,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经过一段时间逐步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过程后,孩子发展的方向将更明确。老师在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作用则是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不良行为。
        这位老师带领的班级获得过市级优秀班级的荣誉,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是十分优异。我觉得这优秀的成绩与融入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教师把重要的课堂教给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肯定之后积极性会更加高涨。此时,学生既是学习的学生,同时又是传授知识的老师。在这样的角色安排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班上尽情地展示自己。让我佩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始至终都能快速捕捉孩子发言中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肯定。正是这些话语,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孩子会更乐于学习。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化了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了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意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自然落实得更为高效。
        这些在赏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经过几年这样的训练下来,其知识量会比一般孩子更为丰富,其自信心也会高于一般的孩子。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多运用赏识教育,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强化孩子自信心,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意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董艳,《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公务员期刊网
        2、吴秀兰,《赏识教育在班主任中的运用》,J,公务员期刊网
        3、杨丽红,《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融入》,J,公务员期刊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