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有效策略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王建荣
[导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文言文教学需采取有效策略:巧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原课堂,灵活教学;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现状、教学策略、兴趣、方法、迁移
        初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文言文篇目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流传久远。《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教师也不愿意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方法。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教学死角,学生害怕,教师头痛。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成了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法僵化,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规律。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讲授。,循一种固定的格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解析”,或者来个“主题归纳”。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缺少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二)文言文教学日益功利化。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在学生还没有“读”到位时,就要求学生功利性地“背”。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课文时,教师已在做思想内容分析了。有些教师更是直接点出名言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而忽略了文言文整体教学,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
        (三)教学方法“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懂“反三”的结果。
        二、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一)巧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他们会不惧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采取了下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兴趣。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维系在教学的内容上。在教学《黔之驴》一课时,我运用了《驴和狼》的故事进行导入;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花木兰》的片段进行导入;在教学《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时,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询问学生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前导入,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言文的学习状态,对文言文充满了兴趣。
        体验式朗读,抓住学习兴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文言文的历史背景离现代学生的确非常久远。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教师要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时,就引导学生联想,联想自己心中桃花源的样子,再与作者所写的桃花源进行对比,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就能做到声情并茂,读出课文的神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有声有色”,学生会更加感兴趣,教学成效也能达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让学生通过电影更能体会到木兰从军的艰辛和困难;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制作中秋节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的画面,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看着这些画面,听着优美的歌曲,再去朗读课文,就很快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明白作者心中的希冀和向往,从而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二)还原课堂,灵活教学。现实的文言文教育学的过程中,大多有“言”而无“文”。单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活跃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死气沉沉”。 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采用灵活教法。
        可以采用试教法。让学生试当教师,他们当然感兴趣,而且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所以对于像《短文两篇》这些篇幅不长,文字不算难的课文,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老师审阅;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以便备用;要求试教者做好发言准备;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赏析,谈谈现在歌星们演绎的好不好;比较“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哪句好;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教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辞情恳切、盼后主发愤图强的忧国之情,体会诸葛亮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通过分角色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超的外交辞令,超人的胆量和深明大义,不辱使命的鲜明形象等等。只有这样,教师生动灵活教学,学生也会随之而“活”起来的。
        (三)注重实践,实施迁移。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
        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
        总之,文言文是“古”文,但要用“新”的观念来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学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屈发国.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1(10):36.?
(2)毛国联.《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63-64.?:
        (3)刘忠梅.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