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宁德孔
[导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纳入我市的中考科目。这一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打下基础。
        【摘要】如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纳入我市的中考科目。这一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打下基础。同时,课程改革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中考分数,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自己多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浅谈一下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我带来的一些收获。
【关键词】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的角色只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案例(一):
        在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上这节课的两个班级分别是初二184班和初二185班。在给185班上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先叫同学们打开了“网易”的网站,然后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例如“此用户名已存在”等类似的小问题。我逐一为学生进行了讲解,最终学生理解层次不同,学得累,我自己讲得也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算可喜,可这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检查学习成果的时候,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接下去的一节课是184班的。因为在185班得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184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你对你们的老师有意见吗?或有要对老师说的话吗?好多学生似乎看上去有话想说,却又吞了回去,我猜想学生们肯定是觉得有些话当着其他同学的面不好讲;接着我又问,你们想对父母或亲戚说说心里话吗?这时候,学生中便开始有举手的了,紧接着,我便抓住这个机会,点拨学生说,现在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现代化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把我们的心里话悄悄的发给自己想要倾诉的人,以此来打破距离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彼此隐蔽交流的想法。于是,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学们自己申请一个邮箱,并参考旁边的同学在网上申请的一个免费邮箱给这个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来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我也把自己的邮箱写在了黑板上,当有位同学成功地将邮件发送到我的邮箱后我就不只一遍的大声讲,某某的邮件我已经收到了,于是那些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在我这样不断的刺激下,“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了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发送电子邮件
案例(二):
        因为在184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次日,我在教学初一年级“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智能ABC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x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

但是当我去巡视学生的操作状况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小游戏,致使当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一组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证明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中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的一组对比,结果显示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
那么,从这两个案例中我得到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三)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2、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3、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4、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在运用了选择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生活实例,通过完成典型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方法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明辉.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