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闵远鹏
[导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逐渐培育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可以更有效培养全体学生的一个最佳学科。伴随着社会科技以及教育能力的增强,当今时代对于人才品质的需求也更加高。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逐渐培育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可以更有效培养全体学生的一个最佳学科。伴随着社会科技以及教育能力的增强,当今时代对于人才品质的需求也更加高。人才的培育需要从“小”就开始抓起,让学生拥有牢固的基础与较强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创造条件。核心素养作为学生迅速进步与个人发展所一定要具有的品质及能力,切实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学习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在此种情况下,培育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就变成了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老师一定要想尽办法来制定策略,切实让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与规律,在课堂授课中,怎样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贯彻到实践中,需要所有老师来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核心素养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特点
        核心素养拥有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共同性,其是每一名学生都一定要得到或者是具备的素养,在如今这个各行各业都发展尤为迅猛的社会,只有不停的强化自己,形成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素养,才可以在以后具备强大的竞争力。第二个则是可塑性,核心素养是能够在学生学习时期内培育的,是能够被逐渐渗透和学习的,在某种情境下借助一定的方法就能够完整的将其呈现出来并获得具体的测量与评价,所以核心素养的增强一定要从小学就开始着手,在学生可塑性较高的阶段开展培养可以更加快速达成优质的效果。第三个是发展性,核心素养是不断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与发展的,所以培育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候需要从大局开始,为全局做考虑。
        (二)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
        所有学科教学对于学生本身核心素养的培育定位是按照课程实际特点以及授课性能来进行确定的。数字化学习和运算意识的培育被确认为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自身核心素养开展培养的目标,信息技术需要切实借助其科目的特殊性,开展高效的课堂授课。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之中,教材内容是非常丰富多样的,由于其和互联网有着很大的关联,而学生所拥有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又非常强,就是此种多元化与普遍性相融合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环节中有着其余各个课程不能企及的特点。把核心素养逐渐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伴随着国内教育教学的不停创新与改革,大多数教育的任务都是需要学生拥有优秀的团队协作观念,在大家的平时生活之中也有大量的地方要求学生体现出合作理念,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向小学生逐渐渗透有关团队协作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信息技术的授课过程中,因为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家庭环境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紧跟上老师讲解知识的进度,而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偏低,在课堂上就无法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如此一来就致使学生们最终的学习质量与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且良莠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不断学习知识的环节中会逐渐和其余学生拉开很大的距离,而只要出现此种距离,就很难会跟上老师讲解的进展,从而致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时会尤为缓慢,也极易会让所有学生对此门课程丧失原有的积极,最终出现松懈懒怠。而对于此种现象,老师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办法来推动学生开展团队协作,比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支持学生们彼此分享、彼此互助,在合作中一起制作出成品。如老师在教学生们如何设计文本框和剪贴画的时候,就能够为学生们安排一定的任务,借助WPS来设计一个合格的信封。

此时,老师就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很快就能够制作出来,而有一些学生却很难完成任务,然后老师就需要让他们两两结合或者是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合作来开展制作,在任务结束以后则要随机选择之前无法达成目标的学生来解答出老师的问题,随后就可以看出有几名学生甚至寻找到了更多的制作方式,借助此种办法,切实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技能
        信息技术学科意在使所有小学生完全掌握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必备的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与主要技术技能,逐渐产生在平时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代表着,老师要使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学会信息技术知识,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一)模块分割式教学法
        此种授课方法可以辅助小学生减少其在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时的困难程度。大部分小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无法用一堂课的时间就真正学会一个章节的所有理论知识。除此之外,一些小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时间通常很短,极易被其余充满趣味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应该把整个章节的全部知识划分成模块再开展授课。接着,再将细分出来的多个模块做好切割,就如同套娃一样,大的化为小的。这同样需要老师在进行备课的环节中有效、精准的制定好大模块分成小模块的各个内容。例如,老师在教授学生们怎样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的时候,就能够将一堂课的所有流程划分为三个小环节。借助五分钟的时间来对同学们提问上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且要导入有关画板的理论内容。使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开展画笔知识的讲解,随后让学生们用画板程序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一幅画,接着再用五分钟的时间完成评价,寻找出最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最后用余下的时间为学生们阐述一个有关信息技术的小故事,并让他们针对这个小故事来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老师也能够随时进行解答。长此以往,就必定会增强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身的核心素养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实践教学法
        无论学习何种方面的知识都脱离不了实践,只有理论内容还无法让小学生们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都开展融合与贯通,所以,实践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授课之中,适当的开展实践授课所获得的成果也必定会比之前的理论教学要有效果,小学生才刚刚迈入校园开始学习,还存在着一些好动的天性,所以,全部是理论知识的课程对于任何一名小学生而言都非常不适合,他们在了解信息技术的环节中,有大量十分抽象与笼统的知识是无法完全掌握,而要是进行实践操作,那么学生肯定会真正感受到其所隐藏的内涵,若是有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解答并辅导学生开展操作,如此一来学生才可以更加快速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高效的达成实践操作。在开展信息技术授课的环节中,使用实践授课法,就能够让小学生增强自己的技术技能,还是培育他们形成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例如老师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开展计算机技术竞赛。竞赛内容可以是学生所积累的知识,也能够是绘画比拼,还能够是打字速度等等。而开展这部分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而强化所有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老师若是想真正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就一定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用模块分割法以及实践教学法来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从而真正为学生将来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也能为其后续的学习创造优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6):219.
        [2]罗桂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71.
        [3]陈义燕.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