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织是一项精细的手工劳动,既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不断创新、探究的精神。幼儿编织活动就是让幼儿动手,让幼儿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从而在疑问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求释中体现创造的萌芽,在操作中暴露合作的愿望。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也不乏编织的高手,有着很大的资源优势,利用优势资源将亲子编织融入活动当中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 亲子编织 废旧材料 开发 运用
一、开展亲子废旧编织活动的意义及背景
编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手工编织的文化习俗。凉山是彝族自治州,其具有民风民俗的乡土资源丰富,所以编织活动也已渐渐被引入到了幼儿园中。编织是一项精细的手工劳动,既需要有充分的耐心、细心,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不断创新、探究的精神。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孩子能动手,就能促发思维能力。”幼儿编织活动就是让幼儿动手,让幼儿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从而在疑问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求释中体现创造的萌芽,在操作中暴露合作的愿望。而这质疑、释疑、思维、想象、创造、合作,正是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园本课程开发中利用价值很高的资源,在孩子们的操作活动中更可以发挥其价值性,满足孩子动手操作的兴趣,提高孩子在穿插等某方面的技能,促进不同年龄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也不乏编织的高手,有着很大的资源优势,我园利用优势把编织活动进行到底,将孩子们培养成为动脑又动手的“宝贝”。
二、亲子废旧编织活动的开展与运用
1、幼儿园大型活动之亲子废旧编织活动
幼儿园以大型的“六一”庆祝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的亲子废旧编织汇活动。活动主题为编织活动,每个班自选一个编织主题,现场在要求时间内进行编织,并现场介绍展示编织作品。旧报纸、塑料袋、纸板只能当废品卖掉?韭菜、豇豆只能当作餐桌上的佳肴?“亲子废旧创意编织汇”庆“六一”活动的舞台上,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废物利用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改造成了一件件漂亮的编织作品,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伴随欢快的音乐,踩着动感的节奏,一个个萌娃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编织作品尽情展示各班的主题编织的风范,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有的用旧纸条编织地图“魅力凉山美丽家乡”,有的用废旧毛线和纸团创作“可爱的毛毛虫”,有的用编织袋、废旧报纸创作“漂亮的花裙子”,还有的用废旧毛线和卫星模型制作了“神奇的火箭”用报纸、彩色挂历纸制成“手工花瓶”……《海底世界》《昆虫一家亲》《环保时装秀》《童话情景剧》《魔力花环》,一个个精彩的编织秀展现了孩子们的活力、快乐、自信,掌声、欢呼声充满活动现场。
2、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之亲子废旧编织活动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的亲子活动都以编织活动为亲子活动的主题,各班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构思、独具匠心的设计,一张纸、一只纸盒、一片叶子、一个果实、一只瓶子……经过编织、折、粘、剪、贴成了一件件形象夸张、富有趣味的作品。
大班年级里一首《感恩的心》流淌着爱的旋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幼儿用生动形象的手语表达出温暖又细腻的心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和爸爸妈妈的合作编织“爱心围巾”中,看似普通的一条条围巾,却传递着彼此间浓厚的亲子情。当幼儿为他们佩戴上“爱心围巾”时,家长们和宝贝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脸上露出了幸福、甜美的笑容。
暖暖的亲情和爱意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最寒冷的这个冬季里,孩子们用暖暖的围巾送上了充满温度的感恩之情,让这份“感恩”永远怀揣大家心中,将这份“感恩”继续传递下去!中班“编织中国结”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了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打成了一个结,变成了一种祝福。小班年级组“彝家小阿妹”头发编织活动,宝贝们动手,妈妈们助力,编出漂亮的辫子并进行创意的打扮,孩子们在编织的过程中学会了编辫子,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3、以编织活动为载体寻找家园共育的途径。
利用编织活动寻找家园共育新途径,凸显环创班级环创特色。通过老师、家长、孩子的奇思妙想和灵活双手,不仅充分地将废旧材料再利用,还让整个教室、活动室的环境创设都极具情境性,激发孩子的自由探索。奶奶们用巧手进行手工编织,小小的玉米皮在她们的手里飞舞着,不一会就变成了精美的编织作品,挂在走廊上,好一派丰收的景象。谁说手工活只能妈妈跟奶奶才能行,爷爷也不甘示弱呢,用一些竹子划开,巧手的爷爷编出一个小小的筐子,宝贝们在上面编织一些毛线挂在墙上,一副完整的主题展示墙就成型了。能干的宝爸、宝妈和宝贝们合作用各种贝壳串编在一起,制作出美丽的风铃挂在教室,微风吹来,编织风铃随风翩翩起舞。通过这样的家园共育编织活动,不但增进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也让家长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让孩子们在家园互动的氛围中体验到了无尽的欢乐,加深了亲子间的情感。
4、搜集材料,设置编织区角
材料是构建作品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教师完成预设目标、幼儿获得操作结果的必要载体,所以材料的提供是关键。我们编织的材料随处可见:房前的树叶、田野里的麦秸、稻草、小女孩扎头用的丝线和牛皮筋,还有长藤、竹蔑……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地、不同的表现,随手拿来都可以成为编织的材料。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用来扎鲜花、礼品的彩带成了我们编织的主要材料。我们还鼓励孩子去发现去收集各类编织材料,同时还发动家长一起收集。然后根据目标、内容在活动室设置编织区角,区角内投放各类编织材料:有线有绳、有柴有草、有纸条有彩带,当然还有不可缺少的双面胶、胶水、剪刀、彩笔等工具,充足的活动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尽情的发挥!只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就能有效地组织幼儿开展编织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可喜的成果。
三、亲子废旧编织活动促发展
每一个活动总有其成功和不足之处,活动中孩子们也总有令人想不到的结果,或好或坏。如果教师能及时总结反思,就可以取长补短,做到心中有数,为下次更好地开展活动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后都能回顾自己的活动过程,及时进行鲜明透彻的案例分析和真实深刻的活动反思。这样孩子们不仅能科学地学到本领,我们教师也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提高。在编织活动中幼儿不仅养成了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和自始自终操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及交往合作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我们不断吸收编织艺术的精髓,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幼儿园内构建起编织艺术教育课程,并将编织活动融入到环境创设、主题活动、游戏活动中去,探索编织特色艺术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编织活动给幼儿和教师们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会幼儿学会编织,从而培养和训练他们具有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娴熟的动手能力,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将是我们园送给幼儿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教世界、现代幼教《浅谈民间手工艺编织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陈佳《新编中国结》文心《幼儿园创意手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