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学习对传承中华古代文化的作用不同寻常,但文言文教学现状是学生读书时间和机会太少,是教学过程中的听众和旁观者,导致费时低效。以读为主,以读促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初读,读通文章;细读,读懂文意;精读,品析感悟;吟诵,涵咏体味。
关键词:以读促学 初读细读 精读吟诵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对传承中华古代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激发民族自信,培养爱国情感作用意义不同寻常。但现状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这样展开的:解题、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译读课文、赏析总结等。因言文分离,课堂上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学生在教师的串讲翻译中只是一个听众和旁观者,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质疑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导致文言文教学费时低效。
读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也提倡:“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所以好的语文课堂一定少不了学生多次的朗读吟诵,才能够使作者之言入学生之心,出学生之口。文言文读教学也不例外,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文言文音韵之美,体悟文章内涵,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熏陶。我尝试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促学,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初读,读通文章。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也是如此。首先,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使其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学习一篇文言文前,可以播放优秀的音视频朗读作品,老师也可在古典配乐中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听讲读中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那些难句、长句,如学生会在反复朗读中弄清意思,再次读是读出语气、语势并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思路。
二细读,读懂文意。
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在这一环节,不要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对本文言词语的理解上,还进行释义诵读。学生在学习时边读边译,可以自读自译,也可以一人读文言文原句,一人读译句,要读出声音来。重点词句教师予以讲析,也让学生出声读,在大脑皮层上划出痕迹。教师在讲析时,不要就词论词,就文论词,应进行对照和扩展,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做好字词积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如文言实词“朝”有两种用法:(1)作动词,朝拜,朝见。如“皆朝于齐”;(2)作名词,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常见的两种用法:(1)作结构助词,的。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作代词,他,它(他、它们)如“又数刀毙之”;(3)作助词,无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如“久之”。还有一些特殊的、常见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无需集中讲解,也应在相关的文言文中有所涉及。
三、精读,品析感悟
如果只是强调词句的理解而不重视品味赏析,那么就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制高点。文言文教学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品味赏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深入精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重点放在对文章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语文文采、人物形象、哲理启示,学习古人的思想情操,志趣追求等方面,使文言文教学不再只是让学生翻译词句和背诵课文上,在朗读中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思想碰撞,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如《狼》一文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一线串珠的叙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曹刿论战》仅仅222字的短文,“公将战”“何以战”“未可”“可以”言简意丰,既表现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智勇双全,又给我们描绘出一位卓越的草根军事家的形象;学习《岳阳楼记》,在多次朗读、诵读中,心中油然产生对先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的敬佩。
四、吟诵,涵咏体味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件事如果发生在特殊的情境中,深深地刺激了你的情感,即使过了很长时间甚至一生,你也会清楚的回忆起来。那是因为它划开了你的大脑,进入了脑干区,这就叫情感记忆。如果我们在教学完一篇文言文后,不再是简单要求学生下去背诵,而是创设一些情境,如背诵朗诵比赛,配乐(音视频)朗读,角色吟诵表演,等,也不再强制要求学生端坐或站正那儿反复读背,而是改变一下形式,可以像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微笑起来,而且将关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陶醉忘我式的吟诵,或者如屈原一样边行边吟,或者像李白一样“仰天长笑出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呼喊,或者有岳飞的“壮怀激烈,凭栏处”的悲愤长啸,那么学生的天性一定会得到释放,与作者,与文章化为一体,更容易感受文中所传达的或喜或悲的情绪,一定会喜欢文言文,爱上文言文主,以吟诵文言文为乐。
只要我们敢于改变,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重视读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文言文教学的效益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君.把课上得“厚”一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7
[2]冯晓林,熊阳,刘以林.语文课堂教学[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5
[3]陈雪峰.拾级而上因声循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