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有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从而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这种生成的方法和要求做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
数学教师在课堂正常教学中随机产生的各种问题,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课堂上的动态资源,从而使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完成课堂教学的各种外在、内在的目标。
教师们经常说:见机行事、因材施教是采取有效教学、增强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讲的“动态”就是——事物在发展中是变化运动的一种形态。笔者认为,一般的课堂教学上的“动态”与“静态”,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这种教学上的动态是指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老师与学生等都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发生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过程——相对比较多变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带有很多问题情境。课堂上所谓的“生成”,实际上是在各种新的情境中出现,这种“生成”与教师课前的各种预设要有一定的对应。它既没有事先规定的、已有的目标,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具有随机的、不确定的、偶然发生的特点。这种生成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发生作用而形成的,新的影响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在教师的教学情境里产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动态产生的资源就是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里,针对各种目标,在开展交流与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超出老师预先设定的、教学预案之外的新内容与新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产生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手段。在不断变化和复杂多样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思考、对比、分析等活动,从而抽象概念的相关特征,形成数学知识表象特征。在使用通过筛选的对比问题和案例,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新数学内容的使用条件。数学知识内容的抽象表征有助于类推和迁移。数学教学内容一般都有重难点,那么,就要求教师们多在这些疑难杂症关键之处,有效提问,巧设问题情境。疑惑、问题和适当的困难,就会激发探究的兴趣。整堂课不断提问,也不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有效性的做法,实际上是有悖于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层次性、可探究性和激励性的要求。这种满堂课提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让同学们产生倦怠,影响教学质量。好的设问正面效果不言而喻,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堂导入时,教师出示趣题:“小明今年10岁,小明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同学们想一想,小明的妈妈今年多少岁?”这时,学生就议论开了。一般情况下,过8个生日就是8岁,可小明10岁了,妈妈怎么可能才8岁呢?学生们马上产生疑问,情绪高涨。这时,老师接着说:“你们想知道小明的妈妈多少岁吗?学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能解答出这个问题。”这种问题情境效果立竿见影。数学思维就是去探讨、研究、探索、调查和刻苦钻研,从而发现新内容,或对现有内容有新的想法和解答。总之,数学思维就是不断发现疑问,再解决疑问的过程。传统上数学讲课的特点,是由数学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但这种提问方式一般是以得到标准答案为目的,而不是激发学生解决疑问的冲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地方、自己感觉没有疑问而实际上有疑问的地方。
对学生自认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要引导他们将疑问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想与设定,再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比如计算、证明、查阅资料等活动,逐步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对学生自我感觉没有疑问而实际有疑问的地方,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问题,适当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反思性想法,使他们自己感觉还有必要继续探讨、研究,这样一来,就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要有适当的难易程度。教师建立的问题情境,应该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为目的。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思考后能解决,问题难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潜在的个人能力和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冲突,就是推进学生认知提高的驱动力。所以,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最好是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引发新的想法和观点。而且,就算是同一问题,也会出现有些学生觉得很简单,有些学生觉得较难的现象,教师此时就应该将较易的问题给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回答,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将较难的问题适当丢给那些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对全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教师在问题情境中的提问要有启发性。数学问题情境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放开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启发性问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激发学生认知中,已有知识经验与未知问题、书本理论与活动实践、较易知识与较难知识的冲突,从而引出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
在问题情境中使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要有一定创造性。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就让学生学习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那么,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是否也可以用到“转化”的思想,将三角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如果可行,将如何“转化”呢?这节课上,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各有特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但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又有所区别,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是利用“剪、拼”的方法,三角形面积的探究,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创设问题情境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的知识问题,并且,针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反复,要运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周期性地复习和检查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找到已有知识和新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然而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并不是直接简单地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而是有自己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构建,养成独立和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从而有助于产生新的教学课程资源。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上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实现教师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多、更新、更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教学资源。实际上不仅仅是数学课堂,其他学科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互有异同,关键是: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情境,要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教师建立的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亲身思考问题的各种相关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质规律,这样才可以看作是真正在思维,真正有效的情境,而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参与,其本质是思想上的游离。所以教师们只有不断探索,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才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动态生成更多意想不到的资源,再更深一步构建和创造,就会产生更有意义的教学资源,从而不仅仅为同学们的健康学习、快乐成长,更重要的是形成好的思想品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研究》、《江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