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制作微课,让学生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充分体现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主认知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智慧课堂;微课;学生制作;自主学习
这是我的学生师博一段真诚的倾诉:“最初认识微课是在高一学期,在这之后我通过网络搜集了解真正认识了微课,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微课,翻转课堂之类的,很少去深入了解,高中学习紧张,一味的抢时间,初中时期养成的被动接受习惯一直都没有改过来,成绩很差,我很苦恼,原来初中的时候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绩,到了高中后茫然了,题型变了,知识量也在增加,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也很自卑,成绩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一次聆听张老师讲解的国学经典微课《热爱自然》,瞬间觉得很有意思,视频形式的讲解要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能引起我的注意,这学期已经迈进高二的我必须要改变学习方法,恰好正赶上我们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新的触屏设备,清晰流畅,张老师播放了他制作的一个微课《文言文翻译技巧》,我观察到每个人都津津有味的在观看,原来大家都是强迫自己去看,这次主动性很强,收获颇丰,迈向高考我更有信心!”
师博的问题很具有普遍性,师博的期待更促使着我深入学习微课、制作更精良的微课,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能够更好的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成绩!趁着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我带领师博等几位同学学习微课制作,开始时大家都议论纷纷,都认为只有教师才能做微课,学生做微课成了天方夜谭,刚接触微课的时候,我也想当然的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觉得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录制一节微课,首先应该构建整节课的重点知识框架,抓出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地方,把这个难点的解决方法,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学习使用;小这个特征是微课必备特征,小就容易接受,就使问题集中,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而不宜疲劳;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课件,可以用手机录录像,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就借了一些书,搜集了一些资料,我心中无比坚定,学生制作的微课也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学生制作微课,当然有很多的困难,我们一起制定出了活动规划,分配好任务。
首先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学习中的某个环节,是学习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微课的作用是解惑,而不应该是重复知识。我们现在在高二,语文学习从必修五到选修,恰好和高考的关系比较紧密,有小说,有诗歌,有文言文,还有作文,于是我们就在老师指导下研究了考纲,发现小说、诗歌、文言文、作文,分值较大而且不易把握,所以我们选择了这几部分作为重点,特别是同学们不会的小说答题技巧、古诗赏析及作文布局谋篇作为我们的突破口,确定了主题后就要搜集材料了!在制作微课之初,学生们做了大量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困惑需求,确定制作内容。
接着是撰写微课讲稿,虽然是微课,讲稿中的环节也要详细,条理要清晰。
必要的是标题、学科、年级、基本流程都是要齐全的,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下一步是制作一个课件,课件要重点突出,课件的字体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微课里的字容易辨认、识别,课件只要放一些核心内容,要统一使用一个背景,不要太花哨,文字的颜色不要超过三种;翻页动画不能太多,三到五种翻页效果是合适的。接下来就要进行微课的录制了,我们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首先熟悉一下每张课件的内容,在心里打一个腹稿,重要的用笔记下来;录制过程中遇到问题,停顿一下,调整好状态,组织好语言继续录制。录完以后进行剪辑,主要是剪掉多余的部分,又在开头和结尾加入了一些音乐,整个微课时间使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录制完成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了播放,互评,修改。
最后一个环节是录制视频,我们采用操作方便的“录屏专家”,整个个录制过程也是历经磨难,“意外”太多,学生说话速度快,会咬字吞字或发音不清晰、不准确,所以我指导他们放缓语速,尽量保持平缓而清晰。学生听自己的录音后,都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声音还是不够底气和力度,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也显得不够自然,而且越是在意发音,越是紧张,越容易出错,反复调整之后,才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录好后转为可以播放的视频格式,观看播放效果最后就是经过大家的评判。在一次月考之后针对失分较多的一道题,针对同学们知识的盲点,制作了关于小说情节设置手法的一个微课,第一次在班级播放,很受同学们喜欢,并在课下反复观看,小组成员也很受鼓舞。在微课制作中,为了录制一个微课,我指导同学们反复修改稿件,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录完之后,反复聆听,小组成员间互提意见,并根据意见重新修改,录制.虽然辛苦,但学生们也乐此不疲!
在辅导之初,对学生的能力将信将疑,学生虽有兴趣,但对于作品并没有报太大希望,但学生的成长让我很吃惊,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快,而且迅速确定了很多微课内容,根据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课堂,结合课内课下的难点知识,并对此进行了整理,种”翻转”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启迪学生的智慧,辅导学习制作微课亦是如此。这次经历也会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回忆,使他们懂得再艰难的事做了就有方法,再简单的事,不做也解决不了;同时在他们心中种下坚持和努力的种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它都会开花结果。我想此次实践活动是一种尝试,将来可以有更多同学参与其中,爱微课,制作微课,每位同学都可参与,让微课成为成为老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助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陈玉琨.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4.
[4]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21.
[5] 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