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阿Q正传》典型的深刻性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燕鹏国
[导读]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阿Q正传》,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典型性。
        [内容摘要]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阿Q正传》,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典型性。 典型,必须是血肉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说阿Q是一个农民,或者说的具体一点,是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是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同意的。但对阿Q的典型性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键词]  《阿Q正传》; 审美特征;   典型性;深刻性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二一年,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十分闭塞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严重受精神戕害的雇农阿Q形象。
        鲁迅逝世时,郭沫若代表《质文》,在挽联中有“旷代文章数阿Q”之说。文学作品总是写人的,塑造人物形象的。那些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通常称之为典型。曾经有人总结巴尔扎克的的创作经验时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典型”①。这是说的很中肯的。的确,创造典型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戏剧,长篇叙事诗等这一类叙事性创作的最根本的要求。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阿Q正传》,其最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典型性。黑格尔认为荷马史诗中描写的阿喀琉斯等人物性格,都具有丰富的整体性。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②屠格涅夫则说:“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③这就是说,典型,必须是血肉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并且这些个性特征寓于共性之中,成为有机一体。因此,“思想性的典型”,“阶级性的典型”,“时代的综合的典型”,“民族劣根型的典型”,“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等说法是欠妥的。
        说阿Q是一个农民,或者说的具体一点,是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是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同意的。但对阿Q的典型性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下列举了几种说法:
一,“落后农民的典型”说: 
        1951年,蔡仪的《阿Q是一个农民的典型吗?》一文,突破了传统的论点,提出了新的见解,可以认为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说。蔡仪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蔡仪还指出,尽管中国农民有革命传统,到辛亥革命时期,就有不少农民参加革命,但那是“也不够的”。他认为鲁迅写《阿Q正传》,“正是为了教育那些落后的农民,叫他们抛弃精神胜利法,走向实际的革命斗争。”
 二,“没落人物的典型”说和“雇工”说
        关于阿Q的社会身份和这个典型的意义,1957年陈秋帆和冯文炳各自提出了颇为独特的见解——内涵完全不同的“雇工”说。陈秋帆认为:“阿Q是生活在未庄的一个雇工”,又是一个“没落人物”的典型。关于“雇工”,他只是一笔带过,而是就“没落人物”的典型作了具体论述。④ 为什么说阿Q是一个“没落人物”的典型? 陈秋帆认为,就时代背景来看,由于帝国主义侵入的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固然受饥挨饿,铤而走险,地主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大地主之类的有靠兼营工商业的,向资产阶级或买办资产阶级转化,不善经营的则趋向破产没落。在中小地主阶级层中,分化更大,破产没落的,“更是常见现象”。
        鲁迅对自己作品作了解说的,以《阿Q正传》为最多。

那么作者鲁迅自己又是怎样解说这一典型性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阿Q正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1921年12月间,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起了巨大作用的北京《晨报副镌》的编辑孙伏园,约鲁迅为该刊的“开心话”专栏写稿。这一专栏主要发表轻松的或带讽刺性的作品。“阿Q的影像”在鲁迅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孙伏园一提起,鲁迅便决心把他写出来,当天晚上就写了第一章:序。因为管切“开心话”这一栏的风格,所以鲁迅就“胡乱加上一些不必要的滑稽和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⑤这第一章《序》于1921年12月4日刊出。
        2,关于阿Q的形象问题
        鲁迅很欣赏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他认为陀思妥也夫斯基写人物,“几乎无需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⑥关于阿Q的画像,鲁迅觉得古里古怪,太特别,不想他心目中的阿Q。于是在给《戏》周刊编者的信中加以说明。他说:
         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由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到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⑦ 
        鲁迅认为:儒家学说所造成的“高墙”,把人们“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映印”,“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地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他曾“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他认为“这些围在高墙里面的大众”,将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但现在还很少见。鲁迅本人对《阿Q正传》所做的这些解说,不仅说明了他创作这篇作品的构思和意图,并且更体现了他的典型观。
        据此,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论争,是因为他们均忽略了阿Q典型的深刻性,只是单纯的从阿Q的阶级身份方面去争论,而忽略了其超阶级的时代共性和人类共性。因此,阿Q不光具有典型性,还有典型的深刻性。
        首先,从创造上讲,他是众多人物原型的艺术概括,因而内蕴深广,使得阿Q形象超越了狭隘的阶级身份,而具有深刻的典型性。      
        其次,阿Q这个典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这儿主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再次,从理论和作品实际看,典型除了鲜明的个性之外,还应具有阶级共性,甚至具有超阶级的时代共性,人类共性;阿Q典型的深刻性就在于不但体现了阶级共性,而且更体现了超阶级的时代共性,人类共性。
        鲁迅通过阿Q这个社会典型,把攻击的矛头集中地指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及其精神文明的历史传统,揭示中国国民性的现状,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且将反封建的主题同社会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突出强调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和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历史迫切性,全面而深刻的阐释了《阿Q正传》的典型的深刻性。
[参考文献]
        1. 邵伯周:《<阿Q正传>研究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 王谣:《鲁迅作品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 鲁迅:《阿Q正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5.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 雷达:《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