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对其素养的养成,无疑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目标,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正确观念,教给孩子适切的学习方法,以此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上推动其个性发展。同时,在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勇敢探究、大胆质疑,为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路径
所谓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给出了其明确的定义,即: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标准还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科学课,很难达到这一目的。因此,科学教学也需与时俱进,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紧紧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树立起科学教育思维,找到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结合点,由此展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工作。重视做好小学生科学实践教学的工作,引导学生勤动手动脑,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科学实践探究能力,为逐步形成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一、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唯有此,学生的综合水平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进而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框架的梳理和提炼,内化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注意关注在课堂中创设多样丰富的情景,同时提出有一定内在逻辑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获得相关能力。第二,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课堂中,多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认识周围世界科学规律的同时,将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
(二)提升科学学科教学效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助于其养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建立起系统、良好的知识体系,提升科学学习的效果。科学教师应按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关要求,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水平,循序渐进地给学生深植学科理念,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扎实、有效。在润物细无声中将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落实。
二、小学生科学素养有效培养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树立教育观念
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应加强科学教育观念,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科学的探究精神及时教给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才能更加主动地挖掘出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增加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
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在日常教学中,仍有部分科学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第一,增强教师的意识。
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实验室, 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科学教师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充分利用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会对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想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父母可以有意在生活实际中给孩子灌输这一理念,比如:带孩子到科技馆进行深度学习,到博物馆感受不同事物背后的科学奥秘,家长应尽量多带孩子到这样笼罩着浓浓科学氛围的地方进行参观;此外,家长还可以与教师一同组织团队活动,共同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亲近自然,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基于学生浓厚兴趣的学习,才是比较有意义、充满趣味的学习。新课标提出要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作为入手点,从而通过科学探究,把求知欲望转变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唯有此,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科学世界时才会觉得兴致盎然。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带着学生到大自然当中学习科学知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比如,讲解大象版小学科学“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在生活当中观察蝴蝶的生命周期,小学生们看到蝴蝶从出生、发育、繁衍到死亡的生命过程,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当小学生们能自主,认真对蝴蝶认真观察时,教师的目的便达到了。当然,教师也应当意识到课堂并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大自然才是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场所,因此,多让学生在自然中习得科学知识,教师的科学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科学实践教学,拓展小学生思维
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状态之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小学生被限制在教师所预定的程序当中,完成学习任务,不能自主展开深入探究,也不能参与到科学实践操作当中去,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在此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做好科学实践教学,从而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带领学生积极展开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非常多的主题活动内容,教师应提前让学生熟知主题活动内容,带着学生将各项主题活动的准备工作做好,安排好主题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助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去单纯的讲解知识,还需要重视展开实验教学,带着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灵活运用科学知识的技巧,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知识点,加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瓜果的观察”这一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小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入手,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另外向学生仔细介绍实验内容以及各种操作注意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当中,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记录蔬菜水果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正确认识实验现象与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树立起学生的自然观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水平,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形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岚.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19(31):36.
[2]袁慧.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J].教书育人,2018(20):76.
[3]王芳兰.浅谈培养城郊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8(0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