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点误区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周君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国内课堂教学中,仍然有很多人质疑它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在加拿大列治文市第八学区访学的经历,对一些问题作了浅显的分析。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国内课堂教学中,仍然有很多人质疑它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在加拿大列治文市第八学区访学的经历,对一些问题作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加拿大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始于四十多年前。在加拿大列治文市近一个月的访学,让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得更深入。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一起探讨小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一、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初衷
        在加拿大教育中,一个受过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四个维度的能力:思维学习能力、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强健的体魄。即一个受教育者应该具有批判性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拥有与别人交流的广博知识;应该具有创造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自我激励,有积极的自我认知;应该具备独立判断力,不人云亦云。他应该是成功的,能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满足,有强健的身体;他受过专业的技能训练,能够为社区做贡献。他应该懂得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尊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他人;他能够意识到作为人的权利与义务,承担来自家庭、社区、国家甚至世界的责任。我们发现,尽管加拿大和中国在国情上有很大不同,但我们对人才的期待是高度一致的,我们都感受到了世界的急剧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如果我们用着过去的方法在现在培养活在未来的人的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有前瞻性,要清楚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共性。教育跟不上时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现在一些大学开设的热门专业,可能在几年后变得不热门了,甚至有的职业在社会上直接消失了。在加拿大进行教育改革时,教育局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参与讨论,明确现在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具有哪些能力,然后再逐步调整教育大纲的方向。我们进行改革,并不是因为我们之前做错了,而是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变得更好,世界在变,我们的教育也要跟着变。那么在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经过多方探讨,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突显出来。而小组合作正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最好工具,它同时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加拿大教育专家Greg的眼中,他认为中国有很多老师对小组合作感兴趣,也有很多老师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有的甚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被质疑最多的一点是: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小班化教学,而在五十几人的课堂里,老师关注不到全部的学生,小组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形式非常多样,比如“pairs-work”同桌合作,在国内课堂里用得最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教室里的座位就是这样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允许同桌之间在上课时讲话,除非得到老师的允许。而老师们往往担心学生在课堂里交流不是围绕学习进行的。我们需要纠正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小组合作不是只讲形式,要想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必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或者说搭好脚手架足以支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在加拿大,从幼儿时期就在进行小组合作,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交流,所以到了小学阶段,学生已经熟知小组合作怎么进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在中国,要实行小组合作,不是简单地把桌子拼在一起,也不是能力强的孩子一个人把问题解决了,其他人没事干(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相反为了杜绝以上情况,老师们会变换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交流。

交流的好处是知道别人的想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答案。
        第二,合作的前提是不要引起恶性竞争。我说的恶性竞争,是指老师不要过分强调优秀的个人能力与天赋,而是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态度。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自己思考出答案,似乎自己说出那个正确答案就是最棒的,但事实上,当孩子想不出来获得不了成功的体验时往往会直接放弃。而小组合作带来的首先是安全感,当学生不知道时,他可以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学生惰于思考、拾人牙慧呢?当然不是,很多知识被写成了书,我们阅读书籍,不也是在听别人怎么说吗?我们在别人的观点上进一步思考,完善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不是学习的过程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考试也不允许学生抄袭借鉴呀!这与考试要求真实性并不矛盾,在学习上我们都需要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听别人说才明白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放弃表达和求知的需要,才是更加可怕的事情。在中国课堂里更加需要小组合作,而且越是人多越需要小组合作,这样能保证大部分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有表达的需要才有思考的动力。而要克服合作的表象,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学习,需要我们老师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训练和引导。
        第三,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取决于学习内容。在小组里如何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有的孩子在小组合作时聊天或做别的事情,怎么办?相信很多老师最大的困惑是这个。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取决于学习内容。如公开的信息(即大家都能获得的)就可以是Independent Work,个人独立完成。而如何执行等落实之类的任务可以小组讨论。要想小组合作顺利进行,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选择话题时要能激发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成我想要主动了解(选择开放性的话题)。分组方式有很多,我们发现,热爱学习的孩子在小组合作中热情度更高,那么可以进行异质分组,有意地把学习热情高的孩子与不爱学习的孩子分在一组,不爱说话的与爱说话的分在一组。在进行小组活动时要求所有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并有义务在小组中贡献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是非常弹性的,分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老师随时可以改变分组方式),这样每个人在重新分组时就可能得到一个新的任务,得到不同的锻炼。有时候小组合作开始前要对每个组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第四,成功的开始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如果老师总是扮演权威的角色发号施令,就会让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人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能更冷静地思考问题,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之间互相激励的同伴关系也是保证小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嘲笑或者瞧不起对方的行为在课堂里应该得到明令禁止。
三、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评价
        “人之所以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反馈是活动中常用的激励策略和行为矫正手段。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反馈可以通过评价来实现。因此提供清晰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十分重要。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评价等级可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能力等级和不断进步的方向。
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国内的教学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是教师的智慧所在。对于小组合作在语文学科中的有效运用,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各位同仁探讨与请教。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殷运峰、方蕾蕾.当代教育科学.2019(04)
2.中加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研究——赴加拿大访学有感[J]贾赛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分析[J]梁卫南.课程教育研究,2019(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