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脚步加快,同时城市建成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为现状小区、公共建筑和市政道路的海绵改造工程。由于现状条件限制、实际情况复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等问题,建成区的海绵城市改造施工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文章简单概述了海绵城市PPP模式的内涵,并对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施工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其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施工风险;应对措施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在试点阶段前期缺乏行业规范指导和验收标准,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方面难度较大。新材料、新产品等价格不透明,认价困难。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对于采购成本、原材质量控制存在不利影响。各个小区建造年代不同,现状条件参差不齐,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项目落地时需要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同。项目建设完成后还要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1海绵城市PPP模式的内涵
目前,海绵城市是我国提出的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旨在利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得城市像海绵一样,降水时蓄水,需要时通过雨水综合利用等技术释放水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的用水矛盾,改善城市内涝的情况,让城市能更加灵活地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及雨水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在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中引用PPP模式,是指在结合两者最显著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社会资本,通过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与运营。
2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施工风险
2.1不具有盈利性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功能就是控制污染、环节内涝、改善生态环境、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等,其主要是公益性质,没有市场盈利,且项目周期过长,没有确定的收益。我国在雨水排放中也没有相应的收费等制度,不能将海绵城市进行有效的盈利建设,资金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之后的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创新运营模式,并将制度进行完善,在合法的基础上与经营项目进行捆绑,将推进PPP项目的未来发展。
2.2技术质量风险
项目建设的技术质量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海绵设施的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气候、水文和地质条件影响。搬套其他地区的海绵设施,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另外,每个试点项目(小区或学校等)的具体条件不同,需要分别设计不同的单项设施和组团设施。根据实际条件,重点研究每一个海绵设施实施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并汇总反馈,做出切实的图纸调整。因此,对于技术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实际条件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术管理难度。其次,对于海绵城市领域,目前国内尚未发布统一的标准规范。因此,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缺乏依据基础,管理难度大、风险高。
2.3项目回报创新难
雨水的排放许可及其他收费制度的缺失,使得用者付费制度在我国没有发展空间,而且其社会资本经营性低,不利于为项目公司提高收益。本项目的回报机制主要采用政府付费模式,有待探索新的收益模式。在较长的公私合作期内,项目回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依赖性高。更糟糕的是,在经营性较低的PPP项目中,社会资本难以发挥其融资、技术、运营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缺乏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减弱了项目的竞争性。
2.4海绵设施的维护保养存在问题
通过对该老旧小区的调研,社区管理部门接受度比较高的还是施工和维护均较为简单的海绵城市设施,尤其是后期维护方便的特点。由于该老旧小区存在物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海绵城市改造的成果维护保养将成为改造后老旧小区面临的最大问题。
3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施工管理中采取的应对措施
3.1项目成本风险的应对措施
(1)组织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和成本管理经验的商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在小区实施前对后续可能发生的措施费用进行针对性分析。(2)从方案设计阶段介入设计概算制定和报批工作,配合设计人员将施工可能发生的各类费用核实详尽。规避后续可能发生的措施费用风险。(3)结合小区现状开展切实有效的现场探勘,配合勘察单位收集小区既有管线、路面结构等相关资料,为商务人员提供设计概算编制基础数据。(4)对新型材料、新设备实施三家比选,大规模材料、设备采购履行招投标手续,为二级核算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将设计预算审核结果作为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的约束条件,明确最终合同价不能超过预算审评结果,将成本风险向下转移。
3.2项目启动前准备阶段
①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备选库。各个海绵城市建设部门需要将整体的PPP项目备选库进行有效的建立,其中应当包含PPP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将其进行完善。②建立咨询机构储备库。在进行咨询机构的储备建立时,需要事先将其中的审计机构库等进行有效连接,并在运维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公平公正、能进能出等。在今后的PPP项目中,将直接从储备库中进行选择,不会再通过竞争等公开的方法进行咨询机构的选择。③项目策划阶段。对于单个项目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打包,形成具有连片优势的项目包,并且交由政府的财政部门进行项目的审批,保证各个报告的有效性以及方案的实施性,并且在PPP项包,前期的准备相关工作可以授权政府的出资方代表。
3.3项目实施过程风险的应对措施
(1)结合海绵改造内容,进行详细地现场勘察,制定合理的场内组织方案。针对场地狭窄和用地紧张的地域,通过旧有场地腾挪、改建以及调整工艺工法的方式,完成项目施工。(2)通过组织学习和专家咨询,提高项目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考类似、相近专业的既有规范、规程,明确海绵城市所涉及的各类设施技术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实行首批样板验收制度,向施工人员明确后续施工验收标准。(3)建立标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制,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加强场内交通安全管理。杜绝扬尘、噪音等扰民施工行为。向施工人员灌输服务理念,避免和居民产生纠纷、冲突。(4)通过现场公示责任牌和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建立全时段、全员反馈机制,接听投诉举报和意见反馈,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和解决。(5)建立供应商信息库,签署采购合同,制订详细的采购计划,保证材料和设备供应及时、合格。
3.4完善海绵城市设施养护管理
建立海绵城市设施长效管理养护机制,确保设施建成后有效运行,持续发挥作用。1)制定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岗位操作手册、设施和设备保养手册及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修订。2)设置专职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各岗位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3)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严禁擅自拆除、关闭、改建海绵城市建设设施。4)严禁向雨水口倾倒垃圾和生活污废水。5)定期对设施进行日常巡查,在雨季来临前和雨季期间,加强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6)结合地区海绵建设建立海绵城市设施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库。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与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结语
项目PPP模式给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越加常见,但PPP模式的推行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PPP模式的内涵,同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施工风险及应对措施,助力PPP建设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运用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A].2015.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Z].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