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交通规划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第7期   作者:郭云峰 王士全
[导读]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现出国家在规划治理和管理体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现出国家在规划治理和管理体制层面的思路转变,在此前提下,城市交通规划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变革内容,围绕编制体系等方面探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规划变革路径,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前言
        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伴随着“多规合一”试点以及“十九大”相关要求的践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土空问规划管理整体水平越来越高,相应体系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在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缺陷,尤其是空间规划体系以及相关协调工作,需要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发展中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不断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
        一、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分析
        1.类型多样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不断发展优化,相应的规划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类型繁杂多样的特点。需要规划的资源较多,加大了国土空间规划难度,尤其是自成体系的不同领域规划任务,容易形成较为严重的混乱局面。例如,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涉及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不同体系,这些体系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小规划管理任务,而具体的规划管理职责又往往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在不同层面同样也存在着差异性要求,这就必然给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标准混乱
        从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由于相关规范标准较为混乱,难以统一,必然会影响到国土空间规划效果。当前,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不同规划内容都有自身标准,相互之间差异较为明显,虽然可以较好地维系自身规划工作的开展,但是相互对接却存在较大难度,在涉及交互内容时,容易产生矛盾和问题。这种“多规”标准的存在势必影响到国土空间规划效果,致使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开展,较多问题有待解决和优化。
        3.空间冲突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空间冲突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是限制国土空间规划效益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各类空间规划的主体存在差异,虽在运行中都遵循“指标控制+分区管制”的原则,但是由于具体分区不清晰,导致在后续工作中出现严重空间冲突问题,给规划部门带来较大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存在的冲突就较为明显,容易导致国土空间规划难以落实到位。
        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规划变革新内容分析
        1.在理念上强化对空间资源的硬性保护和管控
        当前我国具备严格的节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同时加大了对交通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但整体资源仍处于逐渐趋紧的状态。国土资源规划指导意见中强调除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外,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展人为建设活动,进而保证农田布局、质量、面积的稳定性。该指导意见体现出交通规划建设需要向集约化、高质量、高效性发展,将交通保护和发展相互结合,通过正面清单、空间协调的方式在规划工作中避让“三线”区域。此外,在规划交通建设用地时,将实现产业、交通运输、居住等要素相互协调,集中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使用和开发率。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正向精细化、集约化变革,加大了对空间资源的管控和保护力度。
        2.实现存量和增量并存
        增量规划主要是通过扩张类、粗放类交通规划满足建设需求,容易在交通建设区域使用和保障工作中出现持续性不足、缺少地区指标、选址规划指标较少等问题。新时期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交通规划调整,将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与增量协调并存的方式,同时由设施主导转变为交通政策和组织主导,提高交通效率和存量资源的升级。

因此,加强“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能够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通过引入技术转变为定量规划方式
        新时期信息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统计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定量预测和分析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对于城市交通规划的设计模型和工具存在多样性,如Qgis等系列地理信息系统;微软数据库;人口、经济、就业需求预测的相关模型;PTV、TransCAD等交通模型、土地利用模型和交通规划网络实践平台,提高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交通定量规划。
        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
        1.制定明确的编制体系
        新时期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含“五级三类”,对国土空间进行宏观战略安排。其中,针对省级国土空间,突出协调性,贯彻落实空间规划工作;对于乡镇、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由政府部门结合要求完成细化,突出对应性和实时性。我国交通规划部门包含交通、城建、规划等单位,在资料、数据等收集和协调等方面具有较大挑战,因此在交通规划改革的大背景下,可以经由国土空间规划局编制空间规划专项制度,充分发挥交通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使规划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中开展,重点满足居民出行和交通运输需求,完成全区域的交通综合设施布局。
        2.在规划工作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可以突出环境保护优势,便于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完成对城市交通规划中生态环境、生态格局破坏行为的整治,通过交通规划改革摒弃粗放化规划思路,将生态保护治理工作纳入规划范围中。例如,在规划交通线网时加设生态保护类专题内容,进而满足国土空间三线三区规划要求,结合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和方案,突出城市国土空间交通廊道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3.形成以效率和质量作为导向构建新式交通格局
        (1)构建多级枢纽和分工协作交通体系
        新时期国家在区域平衡、全面开放的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应向均衡化和多极化发展,针对河南省人口、资源集中且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可以构建城市交通运输枢纽,确保关键地区与其他区域的连通性。此外,对于民族、旅游特色区域,可以重点发展面向其他省份和国家的客货运服务,减少城市交通规划成本,构建稳定、多元的交通运输系统,突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特色化、独立化。例如,某地区通过构建“城市交通空间蓝图”,借助单元规划和专项规划,突出其指导建设的作用,实现事权对应。将城市交通体系规划设置为专项规划模块,打造一体化交通枢纽、复合交通规划网络,由4个一级、3个二级客运站和5个公路货运枢纽站构成完善的交通公路体系,并辐射至国家公路线网。
        (2)基于密度差异性构建交通系统
        新时期城市交通网络密度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提升,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与人口密度、区域发展相协调。我国高速公路的网络化建设程度较高,和人口密度成正比,但铁路网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和人口密度关系不明显,甚至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交通需求受到抑制。粗放化或者过度超前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和设施建设会增加风险,因此有必要精准把握未来人口增量和时间,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对地区密度差异性的认识。
        结束语
        总之,在新空间规划发展阶段,城市交通规划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没有改变,但由于目标调整和阶段变化,规划中对问题的认识、规划内容与研究方法将不同于以往增量主导的规划体系。由满足需求到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目标转变、由设施增量到存量空间再分配、由宏观的交通设施工程到关注细节的综合品质提升,城市交通规划将由设施主导逐步走向交通组织与政策主导,由单一目标走向交通、社会、经济等多目标的规划,由工程推进为主走向协商、协调主导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成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I].城市住宅,2019,26(5):106-107.
        [2]何裕飞.多规合一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协调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5):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