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复合的现代职教园区规划设计策略 ——以江苏开放大学浦口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第7期   作者:丁舒
[导读]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化分工愈加明确,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化分工愈加明确,大量技术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越来越稀缺。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定义职业教育校园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 校园规划  城市设计  规划布局
        下面以江苏开放大学浦口校区规划为例,阐述新形势下的校园设计。
        江苏开放大学浦口校区总用地约1081亩,作为职教园活力引擎,将先期建设。基地四面临路,内部被规划道路切割为三大地块。 如何充分利用原有景观资源,在相对零散的用地范围内,整体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复合高效、以人为本、气质鲜明的现代大学校园是我们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空间结构构成
        根据规划条件,综合多方面的设计思考,设计为开放大学量身定做了开放包容、复合高效、生态有机的规划方案,形成“一核两轴三环四院”清晰的规划结构,内外功能过渡自然。
□一核聚慧
        “智慧核心”坐落于中央景观之中,跨规划道路并临路挑空,打开底层入口,形成半开放的“核心圈”。
□双轴贯穿
        贯穿南向入口,中央景观、智慧核心及校园北大门,形成南北向校园礼仪轴。
        通过规划道路联系城市,串联创客中心、智慧核心、校园学术区和体育区,形成东西向社会共享轴。
□三环联动
        全面开放的城市共享环、封闭管理的校园复合环和部分共享的校园绿环围绕智慧核心依次展开,形成有机整体,各环内功能各司其职,又彼此交流互动。
□四院呼应
        校园复合环内嵌四个复合组团,分别配置功能,形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合院。

2 规划布局特色
①交通组织
        规划道路与校园道路有机结合,分级管理实现校园安全。
在校园内部的东西向规划道路两侧设置多级管理闸口,平时封闭内环闸口,实现教学区人车分流,大型校庆活动时可临时封闭外环闸口,维持整个校园的秩序;东南角的校园环路,在体育中心举行大型活动时,向社会开放,行使城市道路的职能。校园车行环路,生活步行环,学术步行环,相互独立,保证南、北校区内部基本人车分流。
②产城融合
        串联产业园区、职教园区及生活社区形成产学研一体高校,实现“三区联动”
        共享外环与城市相融。南侧及西侧界面策划为产学研及创客中心,可以分别与不同的产业机构挂牌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沿浦乌公路转角处策划学术交流中心,结合信息中心打造转角交流广场,为师生企业间的“双创”活动提供便利。校园东侧沿生态活力轴设置体育场馆,融入周边社区环境。东南角的食堂面向体育馆设置独立出入口,以满足外来人流的配套需求。校园渗透共享的特点串联三区,拉动三区互动与交流,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
③功能组织
        以生为本复合高效的功能组织模式。


        “智慧核心”集合了图书馆和会议中心的功能,其共享特性使之成为校园的智慧核心,职教园区的知识核心和社区的城市客厅。复合组团整合了教学、实训、宿舍、食堂和体育场地的功能,将现有十大学院及预留学院有机散布其中,缩短学生日常步行距离,消除交通安全隐患。西北角的复合组团为轮训中心及教师公寓,相对独立的组团方便管理,减少对校园的干扰。组团之间设置连续空中连廊和空中平台,形成创新交往网络。利用复合组团下的架空层形成公共空间,鼓励学生在当中学习,交流,使得校园具有更好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内涵
④景观设计
        校园主入口设置在场地南侧,靠近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到达。采用对称式布局,秩序感强烈的230米礼仪轴引导人流穿越中心景观,到达“智慧核心”,凸显校园学术氛围。礼仪轴向北延伸,连接校园北侧生活入口,强烈的生活氛围激发校园活力。贯穿的礼仪轴线上布置校名石、精神雕塑等文化景观,勾勒出校园精神。西侧产业园形象的门户引导人流通过城市共享轴进入校园内部,架空于道路之上的“智慧核心”与街道形成的渗透关系,将给予行人以较大的吸引力,彰显“智慧核心”在园区内城市客厅的地位;顺着道路到达东侧的开敞空间,轴线上形成开合收放的空间形象,将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命力。
⑤可持续发展
        在校园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为校园预留用地,包括东北角的学院楼、学生宿舍,及南侧的产学研中心,可以后期建造以满足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策划的创客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作为校园的形象界面,建议与校园统一建造,功能可根据校方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3 建筑单体设计
        规划抓住几个标志性建筑,智慧核心,体育中心,信息中心重点设计,以点带面,激发校园活力;其他建筑则以适宜尺度单元为基准,建构网格化、模数化的建筑群落。整体造型风格典雅现代,延续产业园理性的基调,呼应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园定位。塑造出刚柔并济、水绿交融、特征鲜明的崭新校园形象。
智慧核心承载着校园核心与城市客厅的复合功能。打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宽大走廊,共享平台,架空空间,草坡等,鼓励学术的互动碰撞,灵感的交叉激发。智慧核心与中央景观的互相渗透,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沿城市道路侧布置连廊,减少城市道路噪音对图书馆及会议中心的影响。建筑造型舒展优美,由图书馆的高处向会议中心的低处自然流淌,如水流汇聚,寓意着知识的凝聚。地标式的造型实现了其在园区形象展示的需求。建筑表皮采用竖向格栅,干净整洁的立面形象,塑造出典雅精致的建筑风格。
        体育中心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活动场所,放置在校园东侧,分别承接校园以及城市人流。其交通系统相对独立,拥有对城市完全开放的条件。形态圆融舒展,竖向格栅与拱形结构相结合,形成连续的刚柔并济、优美挺拔的建筑形象。信息中心位于校园复合环的西南侧,结合开放景观打造。数字化的表皮与功能相契合,造型上取意于窗口,分别面向产业园区,智慧核心,和职教园区,表达出产学研三位一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概念。建筑造型的凹弧设计,与周围建筑和环境和谐相融,象征信息的包容和接纳。复合组团通过体块的变化及共享平台的设置,使开放的内外空间与中央景观形成良好互动。采用网格化外立面设计,形成学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气质。
4 结语
        建筑是一座小城市,而城市是一座大建筑,建筑与城市环境都以空间为本质。校园更是有若干建筑有机串联组成,是承担城市集体记忆的场所。在知识经济与创新驱动的今天,唯有通过把江苏开放大学浦口校区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整体设计发展中,在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建筑布局等方面结合先进教育理念,才能引领产研聚集,促进协同创新,书写江苏开放大学新的历史篇章。建筑与城市的融合,将城市集体记忆延续,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血脉相连。


参考文献:
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
胡晓鸣,吴伟年,洪江,等。聚会与分散——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园发展的新趋势 建筑学报,2002(04)
沈济黄,陆激。大学校园的城市设计策略 新建筑,2004(02)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 城市规划,2003,26(5):29-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