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王健
[导读] 在高中阶段进行数学这项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无法紧跟教师的思维脚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实时全面地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对此很多数学教师没能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贵州省普安县第一中学  王健

摘要:在高中阶段进行数学这项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无法紧跟教师的思维脚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实时全面地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对此很多数学教师没能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随着高中阶段学习知识点难度的不断增加,若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就无法跟上课堂进度,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将直接会影响到在数学方面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水平,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一、分层教学法所具备的基本性原则
        (一)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由于受到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自身学习能力与思维习惯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受到的教育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结汇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水平。例如,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三维立体的问题能够自行想象解决,但也有部分学生则需要借助动画影像来理解三维空间中的各项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在都实践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较强,擅长于用实际操作来解决各类理论问题,也有另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较强,更擅长于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解疑。对此,作为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必须要能够全面掌握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方法与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优化与改善课堂教学,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不断进步。
        (二)主体性的原则
        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还主要表面在创造力以及主观能动性等多个方面中。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若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则会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项问题后,学生能够立即产生对问题解决方面的思考,有效实现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能力水平,这类学生在遇到所需解决的问题时,经常表现出犹豫的情况,影响整体教学进度,阻碍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教师通过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并坚持主体性的教学原则,首先在划分学生层次时注重遵循这一原则,并能够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划分,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指导作用,并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展开充分相结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水平。
        二、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划分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层次
        步入高中阶段后数学学习的难度与学习任务整体增加,在此阶段中的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水平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划分层次,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其学习任务,进一步拓展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而处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控制其学习任务达到适度,确保这类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具备坚实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适当拓展训练,促使其逐渐向优等生实现过度;相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重视起该如何确保这类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逐步提升难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划分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层次,有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合适的指导,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划分课前预习任务的层次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还应注重在课前预习任务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且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而言,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应做到更加完善,不仅需要将本节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理论进行熟练把握,还应对相应的理论公式进行推理,从而加强掌握情况;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把握重点内容,同时牢记所需学习的公式理论,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听讲,巩固基础;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此教师要把控对其预习任务的布置,要求其全面浏览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大致了解,并在授课时多加指导,才能够有效把控整体数学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三)划分数学课堂评价工作的层次
        对于数学教学课堂的评价工作也是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性环节,因此,教师在展开课堂评价工作时,也可以积极利用分层的教学方式,听取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评价与反馈,从而有效确保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且客观。在对优等生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其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找出此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要以对其的鼓励为主要内容,积极激发此类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学习主动性。
        (四)划分课后练习的层次
        数学教学课堂结束后,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也应利用到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来布置课后练习任务,从而确保课后对于知识的巩固效果。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进行课后练习时需要趋向于更具备挑战性的问题,在巩固的基础上激发思维潜能,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以基础巩固类与能力展类练习为主,促使这类学生在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对于部分学困生,在进行课后练习时更加趋向于基础类题目,巩固并完善本节数学课堂中的内容。通过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分层次布置课后练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作业习题方面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与教学模式出现了创新与改变,在高中阶段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分层教学,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升整体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对此,作为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璋.分层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107-108.
[2]林碧玉.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57.
[3]韦金平.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36-5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