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黄方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黄方
[导读] 在新课标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安徽省望江中学   黄方

摘要:在新课标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立足于高中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价值观念,能够站在地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学生具备客观以及深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渗透核心素养,满足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从而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地理教学当中,教学工作者除了要注重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培养等教学目标之外,还要注重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于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以及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开展有效的方式方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影响核心素养教学的因素分析
        只有把握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那些因素影响了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落实核心素养,真正地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当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的片面性与单一性
        首先,教学的片面性与单一性主要体现于很多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往往会采用“独篇讲解”的思路开展教学。地理知识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知识体系,如果只针对课文当中所涉及的内容开展教学,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也会被孤立起来,如果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孤立式的学习,就很难在课外主动的将这些知识和生活实现有机联系,最终会使得学生的知识较为单一,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其实,教学的片面性与单一性还体现在教学对象上[1]。比如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大课堂的方式实施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引导,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教师缺乏核心素养落实的意识和能力
        尽管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教学当中要渗透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很多教学工作者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够对新课程理念进行深入的掌握,也不能够在教学当中提取有效的内容,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所以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区域地理的教学当中,教师自身就不具备核心素养渗透的意识,也没有挖掘区域地理该知识点核心素养的的能力,即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读图能力、实际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而导致课堂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限制了核心素养的渗透。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分析
        (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的高中地理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区分布以及各个地域的特点。这样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实践,通过对学生生活当中一些地理知识的挖掘形成案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较高的地理素养。比如在教学“地形地貌”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每一种地形地貌的特征以及分布区域,再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来判断,该区域的地形地貌。比如贵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书本上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与自己生活当中所见到的进行验证和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以及对地区的影响,通过这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能够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二)开发乡土资源,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
        教师可以依托于学生的乡土环境开发乡土资源,通过对学生家乡的地理知识加强学生对区域当中相关地理元素的认知,比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等,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家乡应该适合什么样的产业,发展什么样的经济,甚至还可以评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背景下自己家乡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地理的课题。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地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家乡的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现象以及影响这些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的内容可以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分布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结合这些知识,并根据所学习的内容来研究自己家乡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结构的转变、发展、创新。比如学生的家乡处于高山地区,那么就可以针对高山反季节蔬菜的生产进行探究以及对家乡当前的农产品进行调整。比如高山地区有很多人种水稻,这样的产业结构不仅不符合地形地貌的特征,而且产量还不高。这时学生就可以实现水稻向烟草的农业结构转变,从而使发展的农业产品更符合地形地貌特征的需求。运用这个思路在针对家乡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实践和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区域知识的深入认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营造良好的课堂是实现核心素养渗透的基本前提,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理解和实践,从而促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倩.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2]荣文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1):79-80+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