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音乐课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陈翔
[导读]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音乐教师理解不够深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音乐课堂还存在忽视学生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解读的教学行为,这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

杭州市余杭区崇贤第一小学   陈翔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音乐教师理解不够深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音乐课堂还存在忽视学生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解读的教学行为,这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以情境为引来体味音乐之情,以要素为径来巧设音乐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体现音乐性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音乐性;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很多音乐教师理解不够深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音乐课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教学形式的关注多于内容;对音乐材料外在意义的关注过多;对创设新的学习方法过分关注等。这些忽视学生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解读的教学行为,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对教学形式的过度关注
        音乐新课程实施以后,音乐教师都特别注重音乐活动的设计,注重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而常常忽略了对音乐学习内容的关注。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大量盛行。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方面的活动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但是,由于在理解上的偏差,很多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只注意了“主动参与”的形式,而遗忘了音乐的本体——“音乐性”。
        (二)对音乐材料外在意义的过度关注
       每一部音乐作品除了展示音乐自身的特性外,也都会显示出相关的文化印痕.不可否认,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征、风格流派等是我们理解音乐作品的一个重要参照元素,但当这些与音乐的特性如旋律、节奏、力度、和声等相提并论或置于更重要的地位时,音乐教学就会走入歧途。
        (三)对创设新的学习方法的过度关注
        对于“音乐性”的把握,至少可以从音乐课中的音乐含量来鉴定,如果一堂课中音响成分体现的极少,那还能算得上是音乐课吗?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不是靠讲授出来的。要知道学习音乐的主要渠道是“聆听”、“体验”、“审美”。但很多教师只关注了“聆听”,并创造出“聆听”的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音乐本体性的关注——“体验与审美”。
        二、实践——“音乐性”之教学策略
        (一)情境为引——体味音乐之情
        情境包括“情”与“境”两个部分,“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情感境界。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最有利于学生体验音乐情感的方法就是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体味音乐,受到感染和熏陶。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是表达音乐性不可缺少的载体。因此无论在演唱、演奏、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师都应该创设生动真实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借助形象,创设情境
        一首好的音乐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的,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教师可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等,来充分发现和发掘教材中的音乐情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情境教学服务。形象性与情感性是音乐美的根本特性,离开了这两者也就没有音乐美可言了。
如在小学低段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生动的角色形象的,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的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2.结合媒体,展示情境
        多媒体的优点在于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历极其浅显,他们的音乐知识、音乐信息也很贫乏。而有些音乐距离学生实际经验又比较遥远,如果没有相关资源的支撑,学生对这类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很难完成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某老师在中学音乐课堂展示课活动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堂课——《贝多芬》。在介绍聆听贝多芬的《欢乐颂》时,由于这个乐曲气势磅礴,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下载了电影《复制贝多芬》有关第九交响乐初演的片断,运用影片中扮演贝多芬演员生动的表演,让学生与遥远的时空对接,对作曲家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有一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短小乐曲的深刻内涵。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运用媒体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倾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合理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能极大地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通过语言,构筑情境
        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充满激情,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可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悲伤等音乐所表现的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话语,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



        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音乐教师才会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带给学生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
        4.利用形体,表现情境
        以形体动作来表现情境,能将音乐形象具体化、生动化。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音乐情境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在浙江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录像中,湖州市龙泉小学的张雁南老师上的《梦幻王国》一课,欣赏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之《梦幻曲》。张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泡泡和梦幻之间的共性——轻盈飘渺,将课堂营造成一个轻盈朦胧的梦幻世界,设计了用手掌托起泡泡的简单律动和旋律谱,引导学生探寻律动与音乐旋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将学生带进了音乐,并使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5.运用歌声,创造情境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歌声创设很多的片段情境,并在情境当中体验音乐的情绪。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建德市实验小学的曹素芬老师《采山》这一课时,她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通过学生的歌声,引导学生用“多声部的回声”向大山问好;模仿山中的“雨声、鸟叫声”进行“山林二重唱”等,创设了“在山中”的情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和声音响,积累多声部演唱经验的同时,也为最后学生表现、歌曲演绎打好伏笔。
        (二)要素为径——巧设音乐活动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就是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才表现出来的。
        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音乐教学之根本。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要义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充分挖掘有特色的、能反映音乐作品内容、风格、情绪等音乐要素,运用其中最有教学效果的、最能体现音乐作品的主要要素进行教学。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提升音乐教学的“音乐性”。
        1.从旋律出发设计活动
        对中小学生来说,对音乐的感觉主要依赖于对旋律的感受,而对旋律的反映也是一种对音乐整体性的反映。当我们把教学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时,尤其应高度关注学生对旋律的感受与体验。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综合.例如某老师在浙江省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疑难问题解答”研讨活动中执教了一堂合唱课《红蜻蜓》,在教学中她通过边听音乐边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旋律线,并随旋律的高低,线条进行粗细变化,形象地表现旋律的音高走向和力度变化。在学生的反复演唱中,又通过教师的指挥,强化和巩固学生对旋律线与力度变化关系的体会。这种方法既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聆听体验,又能逐渐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习惯。在教学歌曲旋律时,她采用了听音乐画旋律线的方法出示歌谱旋律,运用画旋律线法来理解音乐,既简单明了,学生又容易接受。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来表达了歌曲中的音高关系、力度变化,从而也体会到歌曲中的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形象直观的旋律线条,促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的高度,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2.从节奏出发设计活动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生命。没有旋律的节奏仍然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而没有节奏的旋律则不可能存在。节奏是音乐最早生成的要素,它对音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节奏型创造着不同的审美意味,而学生对于节奏的敏感度及参与节奏练习的兴趣度远高于其它,特别是那些富于生动节奏韵律的舞曲,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摇头晃脑,教师若能巧妙运用音乐作品的这个特征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状态会更加积极而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3.从和声、结构、色彩等其它音乐要素出发设计活动
        相比小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基本要素节奏和旋律外,我们在教学时也可合理运用音乐的其它要素如和声、结构、色彩等作为揭示音乐之美的点,因为正是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只是小学教师在运用这些更隐性的音乐要素时要能更准确地把握讲解时机与难度系数以及呈现的方式方法。
        我们明白要能较好地运用音乐作品中这些更深层面的要素从而领会音乐之美是需要积累学习经验的,在多次聆听或演唱中,学生首先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随节奏唱或奏,代表学生对这一音乐作品已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最后必不可少的,因为这就是教学。
         例如在聆听回旋曲时,回旋曲的曲式结构教师用图式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理解了,让学生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再聆听就有新的学习任务;再如合唱歌曲欣赏,教师用双手演绎出旋律的交织与层次,或用线条描绘出音响的多重流向,和声的概念就蕴藏其中了。教师要节约用语言讲解这些内容的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棵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
        三、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充分挖掘音乐教材的内在音乐性,遵循音乐表现的规律,通过符合音乐的表现手段,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开展音乐教学尤其是歌曲教学的正确途径,面对纷繁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时髦的教育理念,如何摆正音乐本体和附体的关系也同样值得同行们继续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不断地求索中,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更加接近“音乐的灵魂”,更加喜爱音乐课。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 谢嘉幸、郁文武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王安国等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音乐教育的哲学》[M]              雷莫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