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诱惑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蔡秀娜
[导读] 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的《法布尔》以纯自然的方式去观察昆虫、与昆虫对话,并在小小的昆虫世界里传达出自然哲学之美,给浮躁的工业世界注入一股清流,展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蔡秀娜

摘要: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的《法布尔》以纯自然的方式去观察昆虫、与昆虫对话,并在小小的昆虫世界里传达出自然哲学之美,给浮躁的工业世界注入一股清流,展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哲学之美;科学求真;尊重热爱;崇尚自然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于1870-1889年用了将近20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关于昆虫习性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昆虫学的科学书籍,也是散发着自然哲学魅力的文学巨著。
        法布尔先生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他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思考人类的生活态度,给人启思。他的笔下也处处流露对这些小生命的人文关怀。他与小小昆虫的相处充满了尊重和逗趣,他与小小昆虫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但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真正的昆虫学家是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真实的世界。
        一、《昆虫记》的生态哲学之美
        法布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心研究,为科学和文学界打造了昆虫专属的世界,也为人类和大自然之间打造一个自由、平等的生态哲学。
        在法布尔眼中,没有所谓的害虫,益虫之分;昆虫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一般情况下,人类对益虫大唱赞歌,却对害虫唾弃不已,评判的标准是以是否对人类有益而言,却并未将其作为生命个体来谈。蕾切尔在《寂静的春天》中也提到:“在人类出现很久以前,昆虫居住于地球——这是一群非常多种多样而又和谐的生物。”也就是说,其实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平等的。法布尔主动和昆虫沟通,时刻与昆虫为伴,对它们体贴入微,充满爱心。他用辛勤积攒的稿费购置了一块荒土作为昆虫的巢穴所在地,又购置瓶瓶罐罐、亲自设计和制作昆虫的笼箱来饲养、研究它们,把昆虫们当做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小昆虫。
        人类在农耕时代、工业时代长期占据着中心地位,但也割裂了与其他生物的生活圈,包括忽视或排斥渺小的昆虫的世界。蕾切尔明确地表明自己对此的不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法布尔也认为,“只有大自然的大生命,才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大美大净的观念,人类所谓的美丑,脏净只是人类的一种偏见。”,在他的眼中,蛆虫是个“胖娃娃”,苍蝇也有着“身腰秀美”的好身段,食粪虫是“摩西训诫的忠实遵从者”,他觉得人类不再是万物的中心,“多产的螳螂以自己的方式制造有机物,蚂蚁接过螳螂的有机物,食蚁鸟又接过蚂蚁,其后,大概人又会接过食蚁鸟有机物。”人类只是食物链上的一环。人的存在与昆虫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所以并没有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而是万物独立享有平等的世界。
        法布尔这种万物平等的生态哲学观来自他自身与昆虫相似的生存遭或生命体验。他曾经在复杂冷酷的自然环境中,坚韧不拔地为个体与族类的生存而斗争;他曾经致力于学术研究但在这期间遭受到铺天盖地的世俗偏见,但是法布尔选择了人与昆虫休戚与共的生存体验,选择了尊重小小昆虫的世界,选择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这种独具一格的生态哲学时至今日,仍闪现着那动人的人性之美。
        二、《昆虫记》的自然哲学之美
        法布尔的《昆虫记》从1879年第1卷问世到1907年第10卷出版,前后延续了20多年.他凭着执着的信念和坚持的韧劲,为众多昆虫的身世录下了一个个不朽的“镜头”,制成了没有图像却胜过图像的长篇巨卷。法布尔在这宏伟巨制中表现出极为可贵的哲学精神,这种哲学精神请允许我们称之为“自然哲学”。 
        “自然”是指大自然中各个事物的总体:指宇宙一切事物的总体,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怎样认识宇宙、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系的新探索、星空巡礼、天地之间、宇宙学与科学世界观。



        哲学(philosophy),希腊语的词源有“爱智慧”之意。这里所指的自然哲学就是用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去寻找、实现智慧。
        在科学和文学领域,昆虫学家法布尔不仅仅做到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真理的坚持、还有对一切生命(包括我们人类所不认可、目光所不触及的小小生物的卑微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去寻找真理、实现智慧,才是我们所讲的“自然哲学”的真谛。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一般昆虫学家的研究室把昆虫放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足等,极少去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不重视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法布尔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体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法布尔就是用这样的回应来当时的“敌人”,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之理的遵循。
        日常的观察中,法布尔同样以平等友善的心态去研究昆虫,“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并想法设法和它们沟通,他和昆虫沟通的方法,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他不迷信前人的结论,一切都追求自然和真实,所观察到的结果,不做主观臆断,所记录的东西,力求符合实际,符合自然规律。
这种对生命极大的尊重下,展开对生命的探索,才是真正科学精神的魅力所在,法布尔先生用他特有的方式呈现了这段最美的自然哲学。
        三、《昆虫记》的老庄哲学之美
        庄子是一位生活在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法布尔是一位活在19世纪的浪漫之都法国的昆虫学家,谁会料到两者间竟然有着契合度极高的自然哲学思想。并且这种思想穿越千年岁月,在世界的两端,在不同的地域里播下了同样充满哲学之美的种子。
        庄子所认为的“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没有任何外在强力的力量,因此要按规律、按逻辑自然法则与变化,不去强求。
        他在《庄子?秋水》曾借河伯之口表达过这种想法;“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北海若说;“牛马生来就有四只脚,这叫做自然;给马头套个勒,给牛鼻穿个孔,这叫做人为。所以说,不要以人为去摧毁自然,不要用智巧去破坏命定……”
        从庄子所极力推崇的自然之道,从法布尔在与昆虫相伴的日子里所遵循的自然哲学理念,两者是一致的:对天地万物生命的尊重、对自然法则的顺从。
        在冥冥的宇宙之中,是不是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总会穿梭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中,寻找着找到属于它的主人,也许其中一颗智慧种子的主人正是是哲学家庄子,另一位正是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结语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钢筋水泥大厦替代了青青草原,自然环境的恶化,少年们对昆虫愈来愈陌生了,他们听不到知了的叫声,不知道螳螂是什么,甚至不会去关注自身以外的世界。
        因此这部《昆虫记》的分量举足轻重,它的存在让我们知道,天地万物皆为平等,再微小的生命也是值得被尊重,再微小的世界也有它的一片天地。遵循自然,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哲学。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1]《现当代文学所蕴含的美学特征》郭承武
[2]杨莉,法布尔的《昆虫记》解读【J】江苏教师,2011(8)
[3](杨文丰《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第21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4]《昆虫记》法布尔(著),龚勋(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P202
[5]《由法布尔的《昆虫记》引发的一些思考》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
[6]王诺 欧美生态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