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车婧
[导读] 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课文朗读是比较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教学内容。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亭子镇小学校   车婧

摘要: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课文朗读是比较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教学内容。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更深入细致的了解,能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将朗读重视起来。首先教师要消除学生对于朗读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有胆量开口朗读,在之后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朗读任务,让学生能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最后教师要营造一个合适的阅读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从朗读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会带领学生朗读,但都只是将朗读变成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乐感、美感和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化学科,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去解读这些感情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思想境界的目标。朗读文章就是一种外向的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直接的感受到或强烈、或含蓄、或直接的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
        开口朗读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在众人面前开口朗读更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当学生背负着这种压力朗读时,就容易出错被嘲笑或者批评。所以在下一次开口朗读的时候,就会有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不能强迫学生参与,而是要顺其自然,让学生能够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主动融入,这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朗读效果。其实,学生之所以不敢开口朗读,一部分的原因是性格比较内向,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语文知识不够扎实,害怕在众人面前出错,教师只有找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让朗读教学更有效地开展。
        例如,在《葡萄沟》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对葡萄沟这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的介绍,其中有很多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生僻的词汇。所以,在学习这一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始朗读之前应该先带领学生去朗读,扫清学生在知识上的障碍。等到学生对文章都比较熟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一些有朗读兴趣的学生来进行朗读,用这些学生的朗读热情来带动班级里其他学生。另外,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若是出现了错误,教师也不应该出口打断,而是认真的聆听,并且仔细地记录下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等到学生朗读结束之后再用比较委婉的方式去点评,让学生感受到鼓励,而不是打击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制定明确的朗读目标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不强,还没有形成一个学习目标的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耐心地引导学生朗读,有些教师虽然为学生布置了一个详细的朗读目标,但是却没有做到正确地引导。很多教师只是刻板地告诉学生将这一篇文章朗读三遍或者是五遍,就算是完成了朗读的任务。其实用心朗读和应付的朗读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越多,学生就越容易出现应付的心态。而且有些学生虽然是在朗读,但是从来不过脑,只是简单地动动嘴,这样的朗读就被称为无效的朗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个明确的朗读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每朗读一遍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
        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主要内容是讲解植物如何传播自己的种子,是一篇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故事。所以,在学习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朗读的任务,让学生可以用心去朗读和揣测字里行间中所表达的意思,而不只是机械地去“念”课文。比如,教师可以先留给学生比较短的时间去快速地朗读一遍课文,知道文章大体地讲解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然后再为学生提出来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比如文章中出现了几种植物?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播种子?在第二遍朗读的时候,学生应该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每一遍朗读都过心过脑,而不只是简单的动嘴。
        三、营造合适的朗读环境
        小学课本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比较多样化,学生若是想要感受这些感情就要调动起来与之相关的朗读情绪。但是小学生毕竟生活经历有限,有些文章涉及到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者是情感的时候,就很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意。所以,在涉及到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就应该去创建一个合适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来寻找与文章中情感上的共鸣。另外,教师在开始创建合适阅读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出发来创建,让学生能够熟悉这一种情境朗读的流程,在遇到了陌生的朗读环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去参与进来。
        例如,在《传统节日》一个章节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了解到各个节日的特点。虽然是比较生活化的一个场景,但是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留意过。所以,在涉及到这一篇课文的朗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节日的特点来创建出来不同的朗读环境。比如,在涉及到了春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着学生一起去挂灯笼,贴窗花,让教室充满新年的气氛。让外在的环境变成是文章内容的无限放大。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更能够让学生产生一个深刻的朗读记忆,增加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感悟。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字的领会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以声传情,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为学生制定朗读的任务的时候,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制定符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朗读目标,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佩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冷读能力重要性[J].小学语文课程,2017.
[2]马军.浅谈如何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J].课程教育研究,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