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角下联合医院图书馆构建新型教研医服务平台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3期   作者:于雪
[导读] 在教育部推进“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背景下,本项目旨在以“新医科”发展为视角
        摘  要:在教育部推进“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背景下,本项目旨在以“新医科”发展为视角,挖掘医学高校图书馆资源,并联合医院图书馆构建符合教学、科研、医疗发展的新型教研医服务平台。该平台将融合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涵盖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医学理念,以推进医工理文融通,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时将探寻利用新平台提供精准服务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新医科;图书馆;医院图书馆;服务平台;精准服务
1 引言
        “健康中国2020”战略为中国医疗企业的发展和医疗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医学教育体系必须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并适应医学学科发展模式的转变。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推进“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以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培有机衔接。推进八年制医学(九年制中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未来领军人才;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并要求布局新兴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建设,培养医学生预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
        另外,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中指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2]
        基于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适应全民健康的目标和医疗保健的需求,加强大健康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3],作为具有教育、服务职能的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当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构建新型服务平台,以切实有效的将服务深入教学、科研、医疗之中。
        1.1 “新医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技术革命将信息技术视为核心,将社会生产和生活自动化作为目标,并将智能视为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高分辨率成像诊断和新型生物材料得到了迅速发展。精密医学、分子医学和转化医学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催生新的医学方法和医学行为产生。只有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培养能够引领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开展精英教育,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符合医学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从教育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对“新医学”进行内涵设计,并研究“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多学科融合,也是构建新型教研医服务平台的基础。
        1.2 “新医科”建设的内涵
        “新医科”理念正在不断融入医学产业转型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之中,新的医学教育将新概念、新结构、模式和新医学教育质量有效的整合,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医学教育形式,将更好地满足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并引领全球医学创新(见图1)。
       
        图1“新医科”的内涵
        1.2.1 为“新医学”建立全面的“新概念”
        随着新的健康中国战略的制定和国际竞争新形势的发展,医学教育改革必须明确新的目标,建立新的合理性。医学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领域开展工作,不仅要着眼于改善现有的临床医学体系和基础医学培训体系,而且要加强药物和医学学科的交叉结构,发展创新科学,充分利用全面的医学教育体系。
        1.2.2 为跨学科和综合性的“新医学”专业建立“新结构”
        由于医学技术和医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要求被引入了米莱博士的知识结构中。从200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开始研究“4 + 4”项目,力求在科学和工程研究的背景下提供医学教育。各个大学的基础医学专业和生物医学教育也增加了数学、生物学和课程百分比等大型数据集。通过建立“新医学科学”,可以积极创建和发展新的医学专业,以及促进和改革现有的医学专业,以发展人文学科、医学、科学与技术课程为目标,最新技术和跨学科学科将有机融合成为医学专业的“新结构”。
        1.2.3 探索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医学”人才的“新模式”
        当前,中国的医学人才文化主要采用大学教育方法。其作为建设“新医学”的一部分,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多学科的合作机制。在医学教育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引入“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机制,在办学层次上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探索培养医学人才的多学科模式,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设计平台,发展创新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培养具备医学资质、了解科学技术并引领世界的优秀医学人才。
        1.2.4 建立具有特色的新医学教育新体系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正日益着力于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还应着眼于指导人类文明发展,建立包括优化培训体系,更新课程,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教育等,引领全球医学教育改革方向。同时,应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
        2 “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
      2.1遵循医学教育标准
      在1999-2003年间,国际医学组织先后出版了《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确保本科生医学教育质量的指南》,其于2008年发布),于2016年修订。这些标准引入了有关培养医学人文学科的相关规定,并要求培养具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医学生。这些要求是要提高人文医学教育和优秀医生培训质量的重要要求。
    2.2面向“新医改”目标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强调以人为本,并提出在人文领域建立各种更加人道的制度和要求,以实现每个人使用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务委员会发布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计划”在医务人员考核指标中纳入了相关人文指标,例如服务质量、行为守则和服务目标等。因此,我们必须面向“新医改”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和人文素养的优秀医生,并提供人才支持,以改善医学伦理和失范现象以及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2.3 “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对策
        2.3.1完善人文素质医学教育
        各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完善人文素质医学教育的组织,这是保证人文领域医学活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分层建设应包括为人文和研究机构,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包括为人文教育建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以设计和管理医学上的人文教育;建立医学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心,将中国环境作为医学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部分,以及“改善医生培养策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医学人文学科教学的及时性和先进性。设立医学领域的医学和人文研究部门,以组织与医学人文有关课程的特殊开发、课程教学和建设工作,加强合作和跨学科交流
        2.3.2 组建团队
        当前,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学科”[4],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工智能+医学伦理,并探索“医学+X”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教师团队,切实推动新学科建设。教师团队亦应提升业务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使师资队伍总体结构科学。
        3 医院图书馆研究
        3.1医院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医院图书馆为临床试验、科学研究、医院教学领域提供着文献和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任务。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例如,医院图书馆在医院中的位置尚不清楚,没有直接产生经济收入,医院领导者也没有给予重视和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因此,此时迫切需要通过估计其价值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客观评估医院信息资源的价值有两个目的:一是阐明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医院临床服务的作用和价值,并根据事实和数据进行科学研究,以便为图书馆寻求更大的财政支持。查明医院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医院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建设,使其更好地为医院的临床和科研服务。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驱动数据库重复建设、建设图书馆压力较大的问题。实行图书馆资源共同建设和共享的初衷是在更好地服务读者,扩大服务范围,确保资源保护和减轻传统图书馆资金的压力。在共同建设共享图书馆资源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存在重复建设数据库的问题,这导致了当地公共图书馆资金压力的增加。尽管由于公共图书馆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的多样性,目前共享资源的共享库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促进,但一些公共图书馆却在没有协调的情况下,进行了联合建设和共享,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多次用于创建数据库。尽管网络系统已经得到了改善,但它导致了资源的多次浪费,并增加了图书馆建设的压力。
        3.2 将医院图书馆服务平台嵌入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了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建筑学科名单》,宣布42所一流建筑大学名单,95所一流建筑大学名单和465个一流的建筑学科,表明“一流”建设已进入加速阶段。
     作为大学信息中心的学术机构,大学图书馆必须承担处理“双重一流”建设的任务。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第一批42所一流建设大学相继发布了学校建设计划,阐述了建设“双一流”的目的和方向,高校“双一流”建设步伐加快,主动、便捷、高效、智慧则是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应在电子资源上互助共享,医院图书馆服务平台嵌入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
        3.3 服务平台模块构建以服务教学、科研、医疗发展为核心,并结合“新医科”的发展需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新要求。












 


                新型教研医服务平台资源应包含期刊资源、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涵盖能够满足与医院教工及学校教工需求的信息内容,平台内容设计将体现医学交叉学科资源聚类,以及与预防、治疗、康养三方面的信息聚类,提供服务应聚焦教学、科研、医疗三大方面。其中,教学方面应以教材资源、网络课程、嵌入学校教学系统(选课、评课等)为主;科研方面应以课题申报资源整合、查新咨询服务、提供科研辅助工具为主;医疗方面应以嵌入医院图书馆服务平台(联合共建健康信息发布平台)、医师馆员互动平台(搭建学科馆员与医师互动平台)为主。
        4 图书馆可提供精准服务的有效办法
        基于用户划分的精确信息服务是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特征设计的,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法。市场细分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图书馆的目标市场,这有利于图书馆结合不同细分行业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并实现知识的转移、外化和创新。
        4.1信息推送服务
        图书馆把握不同用户群体特点,该库捕获各种用户组的功能,分析市场细分,并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实际需求,在给定时间主动将所需资源转移给用户。它是一种适应网络环境的信息服务方法,推送信息需要使用专业的推送工具,这些工具使用智能软件对各种资源进行精确分类,并基于诸如电子邮件和微信等推送方法。图书馆还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网络数据(包括研究方向,兴趣等),分析用户的个人数据,以及使用智能软件过滤和分析用户信息,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然后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
        4.2 学科咨询服务
        馆藏资源是重要的知识资源和图书馆流程,反映了图书馆知识传播的水平,用户被称为知识需求的载体。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推动了知识的流动,学科馆员是具有专业性经验的员工,他们通过对馆藏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外部化和社会化来促进馆藏储备知识的积极流动,这有助于知识的收集和创新,请参见图1。对于有专业需求的用户,图书馆可以建立主题资源导航库,整合各种类型的主题资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学科馆员可以接受查询,以帮助研究人员搜索与该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或将其纳入学科的研究工作中,以研讨会的形式了解科学研究的进展,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快速而全面的咨询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图2 图书馆精准服务中学科馆员的作用
        4.3 资源导航服务
        借助市场细分理论,该图书馆全面分析了各种用户群体的特征,并建立了适当的信息资源导航系统,以帮助用户获得准确的服务。该库可以设计基本信息库,特殊产品库等,以使用户更易于在线搜索。同时,图书馆必须根据当地公共传播服务的情况,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建立区域性的特殊投入资源图书馆,并整合和优化机构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在向用户提供导航信息的基础上,图书馆有必要关注该主题的发展趋势,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以帮助专业人员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9.08.01).[2018.09.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52/201810/t20181017_35190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9.08.01).[2015.12.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3]王旭,崔轶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对新医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04):261-262-263-264.
[4]范舜,谈在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07):56-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