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关怀标准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2期   作者:孙琳雅
[导读] 近年来,人文关怀逐渐从观念转变为护理实践
        摘要:近年来,人文关怀逐渐从观念转变为护理实践。科学研究所(WCSI)和国际人文关怀协会(IAHC)的相继成立,促进了全球关怀护理实践的发展。中国卫生部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也将人文关怀提到了新的高度。要将关怀融入到护理实践中,通过关怀行为建立护理服务标准是发展和加强关怀行为的关键性举措。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标准;
        人文关怀,又称人性关怀、关爱等。关怀在护理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同。美国学者认为: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第1次将护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认为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生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首次将关怀作为护理时一种态度和情感劳动。
        一、护理人文关怀基础标准的研究
        目前护理人文关怀基础标准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多以理论或模型为基础,提炼核心要素,制定了关怀型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实施专业关怀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基于多位学者的关怀理论和模型,创建了一种指导和被指导的关怀护理导师制模型,其中提出导师和学习者均应具备的品质有:承诺支持他人,尊重和爱自己,诚实、同情、尊重他人,个人/专业伦理观,能量、创造性,热情/职业目标。不同点是导师还应具备作为教师和关怀护士的品质,如具备专业知识、教学和咨询能力,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而学生还应具备积极主动性、创造想象力、渴望学习等学习品质。基于其人性化关怀理论,结合住院医师和住院护士模型,创建了住院护士关怀模式(ANCM),对护理人员关怀能力提出了要求。
        二、护理人文关怀管理标准的研究
        1.明确管理者关怀职责。有爱的护士才能更好地关怀患者,而关怀护士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国内外学者均认为,通过管理者对员工的关怀,可以将关怀传递给患者。以患有HIV/AIDS的护理人员为主要关怀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关怀员工的实践,提出了在调查研究、护理服务和护理教育3个方面的一些关怀标准建议。以精神能量为基石,给组织灌注爱、意义和尊重,由情感、物理、社会关系和精神4个方面组成变革性的领导力,展现了对员工和患者的关怀。对领导者提出关怀员工的5个原则,内容涉及公平、信任、改革、尊重隐私等多方面。在其关怀护理实践和体验中,讲述了护理管理者如何通过沟通、激励和团队活动对护士进行关怀。
        2.构建关怀组织结构标准。人文关怀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现阶段,关怀组织结构强调关怀关系的建立,这种关怀关系包含领导和员工、员工间、护士和患者、机构中所有人。制定的以人为中心的关怀标准包括:①为整体人订购一个哲学服务。②有权陈述与患者及家属的分享。③维持一个有利于交流、合作、革新和弹性的管理风格。④维持有利于患者或家属照顾的最佳护患比。⑤维持一个包括顾客和服务人员在内持续的护理评价程序。⑥尊重员工身体和情感上的需求。⑦促进员工的专业发展。⑧维持一个有利于幸福的物理环境。通过创建人文关怀试点病房、进行人文关怀培训、开展关怀护理专题研究、定期督查和研讨、人文关怀护理查房、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简单的医院关怀
组织结构。以“五心”(热心、精心、细心、耐心、暖心)工作法为基础,构建了从确立目标、培训、实施到考核的组织结构,给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后随访的全过程服务。国际人文关怀护理协会年会中,介绍的一种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强调了角色、资源、护士和患者、家庭、组织中每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3.关注护理质量测评。满意度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制定了关怀照护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包括环节质量和满意度调查两方面,将护理人文关怀行为评价纳入每项每条的检查中。


        三、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标准的研究
        1.构建关怀课程。以关怀模型为依据,设置关怀课程。任务小组建立的“以关系为中心的关怀模型”包含实践者与自我的关系、实践者与患者的关系、实践者与社区的关系、实践者间的关系4个领域,每个领域设置了知识、能力和评价课程内容。
        2.实施关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国内外学者都在探索如何构建关怀教育或教学模式。从关怀内部过程构建了关怀教育模型,分关怀意识、关怀相互关系、关怀交流。从学生的视角,创建了以同情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护士关怀模型教学模式,包含感受、倾听、交谈、解释、触摸、表达、自信与教学等要素。创建了基于关怀理论的护理教育模式,包括组织教育、审美感受转化和基础理论的3个部分。
        四、国外研究对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标准建立的启发
        1.统一设置关怀教育课程。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是指导实际操作不可或缺的前提。由于多数护理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理论和沟通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不能很好地开展和实施人文关怀,因此,在护理教育阶段应增设关怀课程,在全国各高校普及关怀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给予有关关怀内容的继续教育,包括:(1)开发临床关怀课程内容,创新关怀教学形式和方法,多阶段多层次培养关怀型护理人才。(2)设立关怀培训基地。国际上已经成立了两大关怀机构,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发展其理论。 我国也可以建立类似的医院关怀培训基地,同符合要求的国内外关怀研究专家和机构合作,招募会员,建立各协会、医院、学校的联盟,共同研究和推广关怀,实现产、教、学一体化,同时加强关怀研究和数据库的建立,为护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2.明确关怀实践、管理标准。关怀实践不仅可促进理论发展,还能改善护理
        人员的关怀行为和患者满意度。国外研究侧重于护理人员的关怀实践,并已逐渐朝向专科化发展。我国关怀实践、管理标准的开展,可采取以下措施:(1)制订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关怀职责,依据职责分工和认知水平的不同,确立各自的关怀职责。(2)理论联系实际,规范关怀操作行为标准。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关怀理论的学习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制订每项基本操作和专科操作的关怀服务标准表,规范操作中的关怀行为、关怀语言,建立患者关怀体验效果评价等。(3)确立一般性和专科性护理关怀标准。一般性关怀标准是每名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关怀能力和行为,是最低标准,如礼貌、友好的对待和尊重他人,促进患者及家属的舒适,关怀组织机构中每个人等。专科性关怀标准是各个部门应具备的特色标准,如确立内、外、妇、儿等不同单元标准,区分门诊、急诊、住院部的不同部门标准,发展老年、社区、灾害等不同方向标准。
        3.建立关怀组织。良好的关怀氛围可促进关怀理论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建立关怀组织是营造关怀氛围的关键。包括:(1)建立医院关怀管理组织。医院是一个包含患者、家属、护士、医生、技师、辅助人员等在内相对完善的机构,可建立不同人群关怀组织,如领导者与员工的关怀,员工间的关怀,员工的自我关怀,以团队为中心的治疗关怀等,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标准。(2)举办全国学术性关怀年会。成立关怀协会,每年举办全国学术性会议,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探讨难题,以促进关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应用和改进。(3)与社会组织合作,招募义工,进行关怀培训,组织关怀义工到医院、社区和家庭等最需要关怀帮助的地方,提供医疗性关怀服务。
        总之,相关研究报道,国内外护理人文关怀标准的研究主要涉及基础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教育标准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屈萍,浅谈护理人文关怀标准的研究进展.2019.
        [2]刘芳,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思考.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