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景下做好气象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宋敏
[导读] 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概念出现前,最名副其实的大数据应该属于气象数据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概念出现前,最名副其实的大数据应该属于气象数据,它背后汇集着世界各地每天,每小时,每分钟发生的天气状况,建成了一张虚拟的数字网络;然而,无论气象数据多么复杂和数量庞大,它也并非那么神秘和难以接近。在气象大数据中,实况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之源,也是气象数据发展史中最基础的数据。随着数据的增加,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庞大的数据量和信息量给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数据背景下如何做好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提高气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如何使气象档案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
        关键词:大数据;气象档案管理;
        引言: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气象数据网)建设的气象大数据服务和汇交平台,有效推动了普惠共赢的气象大数据产业发展和社会科技创新发展。此外,创新气象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进行管理是是大数据背景下给予气象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和要求。
1.气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面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与编研利用
        气象档案服务方式主要包括在线查阅、电话查阅和现场查阅。利用气象档案参与各类编研工作,比如北京、四川、陕西等地气象志,黑龙江省局大事件、档案局史志编修,广东省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四川省档案年鉴、统计年鉴,海南百年气象、海南气候,陕西气候图集,以及各地整编气候产品等。
1.2数字化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基于数字化成果研制完成了三十余种基础数据集和数据产品,包括地面、高空、辐射、农气作物、小时风和降水等数据集,并在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国家气象业务内网进行发布与共享服务。通过全国降水自记纸迹线提取工作建立的六十年长度的逐分钟降水序列,为湖北黄冈地区暴雨公式编制、研究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提供了基础依据,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1.3服务重大活动与文化建设
        为配合数字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馆建设工作,提供了涵盖清朝时期晴雨录、海关月总簿、天气图等20类资料珍贵历史档案仿真复刻的服务保障,为史馆弘扬气象历史文化、发挥气象科普作用、传播气象科学知识提供了宝贵资源。2020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活动中,为充分展示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创新的砥砺发展前进之路,气象档案工作从存储介质与服务形式的历史沿革角度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2.气象档案管理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2.1气象档案管理现状
        在气象档案构成中,气象记录档案数量最多,价值最大,使用最频繁。气象记录档案,是气象观测活动中以各种方法和手段所观测和探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的数据及其载体。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记录档案是气象档案最基本的内容成分。气象记录档案连续地、系统地记载了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气象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为气象预报、气象情报、气象分析和气象科学研究提供原始依据。
2.2气象档案管理数字化
        气象档案可视化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文件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可以看得到的,才是能够管理的,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对于气象部门来说,能够及时找到所需资料,能够确保一些重要资料的安全性,是保障正常运作的必要因素。气象局档案室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存放了几十年来与工作相关的近数万份文件,给管理人员的日常维护和定向查阅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推进全方位的可视化管理体系,包括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分布式气象资料储存服务平台和虚拟档案馆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1.3气象档案工作智能化
        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已启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感应、智能控制、智能安防、消防预警等档案馆环境与安防设施进行实时采集与监控。创新思想,牵头开展面向珍贵档案的管理办法与分级鉴定办法,并启动专业的档案拯救与保护试点工作,并将在工作中逐步形成技术工艺方案,指导湖北黄冈档案拯救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大众逐步走进气象档案、了解气象档案、认识气象档案,感知气象档案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气象档案意识,了解气象档案的重要作用,热心支持气象档案的发展
1.4气象档案管理精细化
        湖北省气象生态遥感服务平台是为了提高国内外多源气象卫星和高分卫星在气象、生态、环境方面的监测预警能力。紧紧围绕提高湖北省农业遥感服务精准化水平和气象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建立精细化、动态化和智能化的气象生态遥感监测平台,实现遥感数据、遥感技术和遥感产品的全省共享和应用。服务于省、市、县三级用户。湖北省气象生态遥感服务平台是为了提高国内外多源气象卫星和高分卫星在气象、生态、环境方面的监测预警能力。紧紧围绕提高湖北省农业遥感服务精准化水平和气象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建立精细化、动态化和智能化的气象生态遥感监测平台,实现遥感数据、遥感技术和遥感产品的全省共享和应用。服务于省、市、县三级用户。[3]
1.5气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
        对纸质气象档案进行扫描、录入或提取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形成扫描图像文件和信息化数据文件,既是对档案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气象数据资源建设的途径之一。数字化工作重点集中在对纸质报表档案的扫描和录入,形成数字化图像文件和信息化数据文件,并由此产生了地面、高空、农气、辐射等多类基础数据集,为气象预报预测与气候变化研究等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资源。近两年,数字化工作更是向纵深发展,通过统一研制软件,开展对降水、EL风等自记纸数据的自动提取和质检评估,研制高分辨率的基础数据产品。通过对解放前气象报表的扫描与录入,建设更长序列的数据产品。2018年,气象局启动了数字气象档案馆建设试点工作,探索新时代的数字气象档案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档案管理和应用水平。目前数字气象档案馆试点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还制定完成了“珍贵气象档案管理办法”,并通过修订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了湖北黄冈珍贵档案收集、整理和修复保护和利用等工作,对档案资源从起史料价值方面进行资源的整理与建设,不断丰富气象档案的内涵。[4]
1.6气象数据管理
        气象数据管理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功能和核心支撑,如果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数据便无法高效存储与使用。分表技术是最早使用的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利用分表技术可以弥补PC性能低和单个表数据量过大的缺点,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数据。表分区技术就是将表根据一定的条件划分为多个分区,每个分区都是一个逻辑实体,用户可以像操作单表一样对表分区进行操作,在相应的分区建立不同的索引机制,选择不同的并行方式。Look-through技术有效结合了分布式技术和分表技术,使得远程访问多个数据库成为可能,它降低了系统开发和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减少了软硬件的开销。
结论:大数据即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激增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它不但包括大规模、巨量的数据采集,还包括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各类网络日志、音频、图片等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处理、传播效率都实现了极大提高。在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既是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机遇又是气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做到精细化、智能化、科学的管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华.大数据环境下气象档案管理问题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35):111-112.
[2]于子.探讨大数据环境下气象档案管理问题[J].兰台内外,2019(07):11-12.

作者简介:宋敏(1977-)女,汉族,江苏省南通人,本科学历,助理馆员,从事机关档案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