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中常见混凝土质量问题与防治手段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李振
[导读] 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类型的工程建设数量逐渐增多,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类型的工程建设数量逐渐增多,工程质量也受到了大众的重视。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因为取材方便与施工工艺简单的特点,其被广泛使用在工程建设中,这是我国各种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建材。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因为混凝土本身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进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形成影响。因此,本文对工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防治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程建设;混凝土质量;问题防治
        1混凝土质量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1强度不足问题
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按国家行业相关规定进行评定,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就为强度不足。产生原因有:原材料问题,水泥质量不合格,水泥实际强度不足、储存方式方法不当,及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等;粗细集料质量不合格,细集料含泥量超标或是风化砂类型,粗集料颗粒级配不好、压碎指标不合格等;外加剂质量不合格或使用不当;混凝土配合比,未按照混凝土强度设计标准进行设计试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称量不准确,导致混凝土强度未到达设计强度;混凝土生产浇筑工艺,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未能是混凝土各种原材料均匀,从而影响强度;混凝土工作性不佳,有离析泌水的现象,浇筑方法不当未能振捣密实;养护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未及时合理覆盖养护,导致高温开裂或者低温受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强度。
        1.2裂缝问题
混凝土表面有不规则细小裂纹。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结构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物理结构变化,而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承载能力、耐久性及防水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成因有: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混凝土细骨料细度模数过小、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覆盖养护、及其他化学反应等因素。
        1.3麻面、蜂窝、烂根等表观质量问题
混凝土浇筑硬化后,局部表面出现缺陷,出现缺浆粗糙,形成许多小坑,但无钢筋外露,形成麻面问题,表面出现酥松、浆少碎石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浇筑过程混凝土中浆体从模板底部流出,混凝土硬化后底部出现“烂根”现象。
主要形成原因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砂浆与碎石的比例偏小,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常出现碎石偏多,碎石单独外露的现象;混凝土外加剂使用不当,引起混凝土和易性差,有离析泌水现象,导致混凝土砂浆与碎石不包裹;混凝土浇筑落差大,未采取措施或者混运输过程中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现象;模板支撑不牢固,接缝拼装不密实,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或内表面有结霜露的现象;以上几个方面均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硬化后出现麻面、蜂窝、烂根的表观质量问题。
        1.4冬施冻害问题
混凝土受冻后,混凝土表面会出现裂纹,严重会出现表面混凝土脱落、掉角等现象;混凝土受冻,影响到混凝土内部,由于内部自由水受冻结冰,会导致混凝土冻胀破坏。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拌合物在冬季施工中,未加入或未加入适量防冻剂;在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做好混凝土保温覆盖养护或未采用正确养护方式。这些原因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受到冬季寒冷气温的影响和破坏。
        1.5混凝土耐久性问题
混凝土耐久问题主要由混凝土冻融破坏、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化学侵蚀等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降低是混凝土性能的衰变,主要是由混凝土所在环境引起的,也是混凝土自身因素所导致,通过物理、化学或力学的作用,对混凝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作用,物理破坏主要包括高温或者集料和水泥浆硬化后热膨胀不一致、冻融循环破坏等;化学破坏主要是混凝土碱-集料反应、侵入离子破坏(氯离子、硫酸根离子)以及废水废气等;力学破坏主要有冲击、磨损、冲蚀、气蚀等,破坏的原因作用方式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逐渐降低。


        2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防治手段及方法
        2.1强度不足问题的防治手段及方法
混凝土强度不足,采用的预防及防治措施有原材料质量控制,合理挑选混凝土原材料;使用检验合格的原材料用于混凝土生产中;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必须有出厂合格证,不合格的水泥坚决不能使用;使用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生产过程中计量准确;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按照国家标准养护混凝土,根据混凝土环境温度,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2.2裂缝问题的防治手段及方法
为了防治或减少混凝土裂缝,应该合理选择科学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胶比,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夏季养护注重降温洒水、表面覆盖,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差裂纹,冬季养护注重保温覆盖,减少混凝土因受冻导致的冻害裂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在混凝土中应采用低热水泥或适当使用掺和料,降低混凝土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通过合理设计浇筑过程,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减少温度差产生的裂纹。
        2.3麻面、蜂窝、烂根等表观质量问题的防治手段及方法
防治麻面、蜂窝、烂根的混凝土质量表面问题,主要从生产、运输、浇筑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使用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执行混凝土配合比,计量过程准确无误,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均匀,合理控制搅拌时间,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良好,不跑浆,不离析不泌水,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运输过程中,注意混凝土不能分层离析,浇筑过程中浇筑高度落差大,采用底部缓冲方式,减少碎石下落堆积底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要适当振捣,混凝土需要分层振捣,不要有漏振现象;模板方面,加强模板支撑牢固,接缝拼装完全密封,浇筑过程中不跑浆、不漏浆,模板表面脱模剂涂刷均匀,合理使用脱模剂的品种和用量,以保证混凝土外观平整度、无明显色差,模板使用前表面清理干净防止混凝土脱模过程中有表面不平整的现象。
        2.4冬施冻害问题的防治手段及方法
环境温度连续5d平均温度稳定低于5℃,混凝土工程进入混凝土冬季施工阶段,在冬季施工阶段,混凝土为了保证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通常采用以下各项措施保:原材料预热方式,提高原材料冬季时使用温度;混凝土搅拌用水采用热水,不能高于60℃;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防冻剂;混凝土使用冬季施工配合比;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温措施,到达施工现场后,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浇筑施工完成后,采用保温覆盖措施或者暖棚、加热措施,利用混凝土热量和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冷却到0℃或防冻剂规定温度前,达到预期要求强度。
        2.5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防治手段及方法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主要针对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化学侵蚀、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冻融循环方面,在混凝土配合比方面,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对水灰比、含气量、混凝土和易性、冻融循环等级、抗压强度等方面加以关注;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方面,主要是避免使用活性集料、控制混凝土的碱含量等方面,控制减少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发生,所导致的混凝土膨胀开裂问题;化学侵蚀方面,混凝土要求更加密实,采取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提高水泥用量,还要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混凝土的工作性良好,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浇筑完成做好养护工作,使混凝土密实平整,这样可以提高混凝土抗化学侵蚀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规范,结合实际施工环境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浇筑工艺,严格控制施工环节,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同时,要与时俱进,加强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创新,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施工中。在选择混凝土施工控制措施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和结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厚坤,秦丹丹,李约汉.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预控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