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首先表现为地质灾害频发,加上针对这类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不到位,使得灾害发生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周边人们生存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此情况之下,我国开始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对自然地开发利用有所收敛。对此,本文通过论述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对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谈了几点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办法,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示。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引言
地质灾害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灾害类型,轻点的灾害有轻微水土流失,重则可能发生大型地震。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结合已有经验探索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应用一定的技术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治理工作。
2地质灾害的产生的原因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灾难,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导致的,因为地壳运动时刻都在进行当中,地壳运动变化,板块间的碰撞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本质原因。
(1)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环境的影响,比如在干旱降水少的地区,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但是降水量多的地方又很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地质地形因素影响。我国的地貌特征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但是其又有着各自的特点,不同地质和地形所产生的地质灾害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很容易发生滑坡、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件。
(3)人为原因。现阶段我们关注地质灾害,主要就是因为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严重影响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环节失调,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引发人为的地质灾害。
3常见地质灾害分类
3.1水毁灾害。地表受到暴雨和洪水影响,导致河道、沟道水毁严重,农田土地受到严重破坏。
3.2山体滑坡。受到地质作用,比如地壳运动,导致山体呈现一定的倾斜度,从斜坡上滑落,影响坡下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3.3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应地,地质灾害也因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而相应划分。前者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并无特殊性,而后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日益增多。
其中自然因素包含:1、气候因素:在短期内,大规模降水或长期连续降雨容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而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2、地形地貌因素:高山陡坡和山谷得到发展。3、土壤和植被因素:植被覆盖率低的土地也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和土壤侵蚀。
而人为因素一般包括:1.采矿矿产资源不规范,保留支柱较少,导致采矿崩塌,山体开裂,再发生山体滑坡。2、开挖边坡:指高速公路的建设,山区房屋的建设等,形成人工高陡的山坡,造成山体滑坡。3.山体水库和河道的渗漏增加了渗透和软化效应,导致滑坡和泥石流。4.其他破坏土壤环境的活动,如采石和射击,填埋场填埋和砍伐森林,也是地质灾害造成的灾害影响。
4关于地质灾害的防范方法和治理措施
4.1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帮助人民树立环境意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相关灾害的认识,让人们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对此要求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員首先要加强灾害管理意识,保证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避免措手不及。管理人员如此,社会群众就更是这样。在宣传方面,可以以当地的农村为单位,下乡进行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因为农村多处于山区附近,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山区农村将是最容易被伤及的地方,所以要加强对农村人民的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养人们的灾害意识,在不同地方制作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栏目,做好预防管理工作,让每个村民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将灾害造成损失降至最低,使其始终处于居安思危的环境之中。
4.2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需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前提,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对应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与应急预案,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保证预案能够得到落实,有关部门责任人应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控,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的新闻栏目定期发送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掌握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降低灾害发生可能性和降低损失;另外还要在当地建立地质灾害网络平台,把不同地区地质监测情况汇总到有关部门当中,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质灾害防范措施,提高防范措施的可操作性,尽量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实现对其的动态监测,尽量规避风险。
4.3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想要提升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管理效果,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将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召集在一起,共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体系的制定应该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规范使用关于地质灾害防范的专项资金和预算、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监督制度;第二,规范只能,加强有关部门的职责划分,保证各部门人员能够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将本地以及其他地方的专家学者组织到一起,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调研,联合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历史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造成的损失制定地质灾害防预案,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原则,加大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当地的上级管理部门要和地方有关部门联手制定管理措施,让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做到24小时的不间断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力消耗。
4.4结合当地特点,加强综合防治工作
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当中,不仅要提高本地人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还要建立针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测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更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综合防治。当地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行动其阿里,鼓励并且带领当地人民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开荒造林,保护好当地的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加强对当地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开采过程中做好整体规划,边开采边治理,减少因为井下镂空导致的地表塌陷。还有,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减少渠道渗漏和水土流失,降低对土地的软化和湿润,从根本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此外,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已有的地址灾害点的管理工作,给与其在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持,把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工作作为一项长远策略去实施,全力围绕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展工作,合理布局、全面整治。关于地质灾害发生以后的救治工作,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训练有素的快速救援队伍,对灾区给与快速救援支持,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伤亡,另外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让灾民在重任邦之之下尽快脱离险境,恢复当地生产和生活。
5结语
从自然地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地质灾害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虽然我们不能够完全杜绝灾害发生,但是我们能够根据人类对地质灾害已知的经验探索其发生的规律,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前监测灾情发生概率,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也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要善待大自然,为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和平.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2(02):124-125.
[2]乔辉,汪滔,谢志远.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物联网学报,2018,2(03):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