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园区承载 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总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经验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7期   作者:冯木兴
[导读]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是破解“三农”工作新难题的有效抓手,
        【摘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是破解“三农”工作新难题的有效抓手,是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重要路径,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三农”工作的重点,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基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不断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园区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昭化

        一、深化认识,坚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昭化属典型的农业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整体连片贫困地区,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特色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科技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亟待完善,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收入结构单一。就昭化而言,应清醒看到,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产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昭化始终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置于全面小康发展大局,全面实施“五位一体”综合配套,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农田水利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园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得以夯实、公共服务短板得以补齐、生态体系得以重构,为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建设“全域园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力度不但不能放松,而且必须不断加强。
        (一)打赢脱贫攻坚“首场硬仗”需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担当主角。2020年以前,全区共有63个贫困村、8000户精准建卡贫困户、2.7万余人农村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边远山区、移民库区,脱贫攻坚的难度极大。要使这些区域脱贫,必须通过园区建设这个综合性平台,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统筹规划、同步推进,这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是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解决“三农”现实问题依赖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快园区建设,既能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释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优化提升园区、新村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等居住环境,还可以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拓展农业农村投资空间,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在农村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区的根基在乡村依法治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石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弥补好农村基础建设这个短板,进而补长农业这个短腿,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才能不断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统筹兼顾,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体水平
        (一)坚持“七网同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保障。坚持把基础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目标,统筹推进土、田、林、路、水、电、信等“七网”综合建设,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一是要按照“道路通达、沟渠通畅、土壤肥沃、田地成方、水电成网、林网成景”的要求,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要加快农业设施装备改善,积极推广避雨钢架大棚、肥水一体、智能喷(滴)灌、温湿调控等设施的应用,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水平。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通村通组通聚居点道路建设,构建内通外连、安全便捷、城乡一体的农村公路网络。落实“宽带乡村”“智慧农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农村光纤进村入户,构建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病危塘、库、堰整治,全面解决“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水平,确保园区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用上电、用好电、电好用”。四是要按照“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大小适度”的原则,通过“补绿、增红、添黄”的方式,大力实施路旁、村庄、河道、沟渠等“四旁”绿化彩化工程,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美丽乡村,实现生态、景观、经济效益共赢。
        (二)突出“三园联动”,发展增收致富长效产业。要坚持市场需求和供给质量“两个导向”,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四大重点”,统筹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园、镇村特色产业园、户办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发展,形成“区镇村户共建、大中小微并存”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园区规模化、现代化和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明确“三园”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围绕培育红心猕猴桃、生态畜禽、山地蔬菜、优质稻渔、道地中药材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立足市场前景、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综合考量,要握掌成拳、集聚规模,发展优质高端农产品,切记“杂而乱”“ 散而多”。二是创新“三园”建设主体。推行“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引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户”模式带动发展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推动农户自主发展户办产业小庭园。每个村应有一个3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园内60%以上的农户要建有户办产业小庭园,有劳动力贫困户必须实现全覆盖,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构建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丰富“三园”建设内涵。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受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许多环节已不适应甚至不允许单个个体从事或解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开展新品种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推进农业智能生产和农业智慧经营相结合,实现传统精耕细作、现代信息技术与物质装备技术深度融合。四是构建“三园”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要围绕主导产业,做好农业招商这篇大文章,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市场联结紧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规范有农民参与、以农民利益为重、能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桥梁的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新型职业农民、高校毕业生等领办创办规模大、实力强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要推行“专合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大园区 +小业主+农户”等模式,优先安排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近就地到合作社、农业企业、园区务工。第三,要制定并细化土地入股分红、股权量化分红等操作性强的分红机制,凡财政性资金入股分红和财政性资金形成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要向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倾斜,不断拓宽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强化“农旅融合”,实现美丽乡村景区化。要依托园区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人文资源,打造一批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休闲农业景区。要以“千年古蜀水道、七彩山水画廊”为主题,以石庙、松梁、大雾、毗鹿、三公、刘庄、清凉为重要节点,充分依托嘉陵江水域、园区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念好“山、水、果、鱼”四字经,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把滨湖园区建成十里花果长廊、滨湖风情景观和水韵康养胜地,努力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园一特色、一沟一带一风景”的乡村大美格局。力争将滨湖园区建成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和3A级旅游景区。


        (四)注重“以人为本”,打造和谐幸福新家园。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改造和提升一批聚居区,促进 “农民向新型社区聚集,产业向现代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打造一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生态田园社区,推动产业、新村、人口高度融合,真正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一是要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推行“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生态化建设、微田园风光”的模式,加大聚居点建设力度,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配套文化、绿化、净化、亮化、信息化等公共设施。二是要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推行“聚合成组、散中穿插、田园渗透”的模式,采取“建、改、保、拆”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房建设力度,有序引导成片耕地中居住的农村人口向新村聚居点适度规模集中。要严控民居建筑面积、层数层高、风格风貌,注重色彩搭配,与绿水青山、特色产业、周围环境自然协调,实现内外兼修、形神皆美。要以人居环境治理为抓手,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可用空间,打造“前庭后院、瓜果蔬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生态微田园。三是“一核三治”强治理。创新区域化党组织设置模式,完善农村“区域网格”“产业网格”服务体系,推进党建元素、党建功能向农业园区、产业链、生产线延伸。要依托村级党群公共服务中心阵地,配套完善集党务、村务、商务、事务、服务“五务合一”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两大服务体系。要健全以党建带动村级各类组织建设的治理机制,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村级治理体系,形成“一核多元、三治协同”村级治理格局。
三、创新举措,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动能
        (一)完善“三为主”机制。要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夯实园区发展基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共建美丽家园,共享建设成果。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组织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民进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民提能、带动农民增收。
        (二)激活“三大”动力。坚持聚焦主攻方向改革创新,抓住园区建设“人地钱”三个关键要素,有效破解“地从何来”“谁来种地”“谁来投资”三大难题,探索出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一是落实土地“三权分置”,破解“地从何来”。要进一步探索推广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园,再以反租倒包或租赁的形式发包给农户或企业(业主),把“沉睡”“零星”的土地盘活。二是创新培育“新农人”,破解“谁来种地”。重点瞄准企业(业主)、返乡创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三类人”,采取对外招、往回引、本土陪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创新创业。三是引导多元投入,破解“钱从何来”。要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在园区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实现市场化运作,确保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认真甄别企业(业主),不能引进仅为财政扶持资金来的“僵尸型”企业,要引进实力较强、发展产业意愿较强、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业主),要让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投入园区建设,发展增收致富产业。
        (三)落实“三大”保障。一是落实组织保障。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形成层级分明、权责一致、目标统一、上下协调的工作氛围。各级党委、政府是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狠抓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落实政策扶持保障。以切实发挥政策激励和撬动作用为目标,建立健全园区建设有关的财政与金融扶持政策、园区用地与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等,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的活力。三是落实工作保障。要把园区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重要工作议程,明确具体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并将其结果与单位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等有效挂钩。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导致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将由区纪委监委按有关规定分别追究相关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现场责任人的责任。
        四、六学并举,强化园区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实现生活富裕,农民朋友最盼啥?最需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服务“三农”的长征路,昭化通过“剪刀干部”培育,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一是坚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学”。围绕“品牌粮油、优质畜禽、绿色果蔬、有机渔业、高效林业、休闲农业”六大板块,面向现代农业,面向农户需求,面向市场,组织干部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到2020年底,力争全区所有干部都能熟练掌握种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保鲜储存、物流运输等‘1+N’种实用技术,真正实现‘学一门技术、带一批群众、兴一项产业、促一方致富’的目标。二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学”。邀请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专家学者,定期辅导,强化理论储备。分期分批选派干部“走出去”学,开阔发展眼界,开拓创新思维。同时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专技人才和专家学者“资源库”,实现师资共享。三是坚持课堂与现场“结合学”。利用区委党校、乡镇党校、职业高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农民夜校实践培训基地、省市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旅融合区、电商孵化中心、田间地头等平台,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实现产业技术培训常态化。四是坚持测试与操作“互促学”。编制实用教材,按需发送给干部。提倡各级干部主动购买实用产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实现自我充电。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开发手机APP等手段,丰富干部学习培训,定期推送实用技术指南。采取分类定期测试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对测评成绩不合格、不达标的干部,责令“回炉”补课。建立“剪刀干部”培养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干部到实践基地现场观摩、实地培训、锻炼提高。五是坚持外行和内行“结对学”。所有帮扶、帮联干部按照“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以帮扶对象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为主,至少选择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和技能进行学习。干部主动与专家学者、“土专家、田秀才”结对,主动“拜师学艺”,坚持“学习、示范、实践”三结合,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服务。六是坚持考核激励“推动学”。把“剪刀干部”培育行动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举措,实化具化培训方案,建立配套措施、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开展产业人才大演练,树立学习培训先进典型,抓实培训考核评价,让群众当评委,给剪刀干部打分,定期对干部学习培训进行督导检查。今天,领导带头学,干部人人当学员、做教员、成干员,争做剪刀干部蔚然成风,成为昭化一道亮丽风景线。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昭化区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2014年第16期,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
        2.2019年11月05日《农民日报》文章,融合一三产业,做足效益文章——河北廊坊远村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掠影—作者李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