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张凡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张凡
[导读] 摘要:现当今,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河流、湖泊水体污染逐渐严重。
        身份证号码:37012319890606xxxx
        摘要:现当今,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河流、湖泊水体污染逐渐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发展水利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进行了破坏。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发展经济,却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因此生态修复技术就显得极其重要,水利工程和生态修复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施工过程中就要注意生态修复的问题,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本文将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引言
        我国的地理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加之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导致我国成为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北方省份,该问题表现得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因为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也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进而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故此,应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护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
        1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就目前的经验来看,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相对最为高效的方法即为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水土的稳固性,不仅切实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生态修复的同时还能够聚合资源,在保证效益的同时为提升水电工程的质量与效率,最大程度上节约人力成本、经济成本。
        1.1减少灾害的发生
        生态修复作业,是保证水利工程不影响自然生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完成生态修复作业后,能够恢复在工程前当地植物的土壤固定能力,一旦土壤得到了固定就能充分保证蓄水能力,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只有保证土壤的水分,才能保持正常的自然水循环,提升治理成效。
        1.2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益的综合性提高
        所谓水利水电工程,是将自然界中原本的水循环系统加以人工后天的改造,然而受限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技术以及方法仍然不够完善,所以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或多或少的水土流失的负面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此同时,由于水土流失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引发山体滑坡等,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开展一定的生态修复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落实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与目标。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2.1保护生态环境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已经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环境的建设,人们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水利工程,工程的开展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落实与执行水土保持理念,以此实现水利工程的绿色化建设。首先,在水利工程开展前,应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分析,结合植被情况进行设计与规划,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工程开展中,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以提高施工质量与水平;最后,在竣工阶段,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避免污染物破坏水体,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2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分为很多个环节,其中区域勘察工作可以说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在具体的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勘察所得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制定,以此保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另外,在进行植被种植前,所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说,工程可能对地貌造成的扰动、项目的占地面积等等,要对这些情况加以分析之后,从而对水土流失情况做研究。除此之外,在对项目进行分析之后,要根据整个工程的地质情况以及原有植被系统状况进行研究,之后总结出该项工程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行估测,由此对水土流失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
        2.3制定修复计划,科学运用技术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每个区域的水域情况都不相同,每个地区水土流失情况都不相同,我们要针对当地的具体水土流失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相对应的生态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也要针对水土流失的具体原因,制定合理易操作的解决方案,引进先进的科学手段,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生态治理。可以更多地种植乡土树种,适应当地的气候。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多物种配合,实现不同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帮助修复生态,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4制定修复计划,因地制宜治理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与各区域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域进行划定。针对于水土流失种类不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具体治理工作中,可以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理,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势,可以通过将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实现不同的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以便于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自我修复中,其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实现,因此要想将生态自我修复进行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生态自我修复内在潜能和期限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制定具体的策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多种人工手段,进一步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整体效果。因此在生态自我修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落实好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并对生态自我修复与人为辅助手段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
        2.5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
        为了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提高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运用水平,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使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实际工作中,应做好主干河流的检测工作,提高检测力度,完善监管网络的建设。同时,应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深化水利工程制度改革,研究建立高效的监测平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监管体系必须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水土质量、植物情况、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温度等,以此提高监管的质量。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奖惩激励制度,杜绝出现监督不到位等情况。
        结语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要重视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不仅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有效地研究相关技术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从而才能确保相关工作高效开展。进一步为生态建设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
        [2]廖承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7):136-137.
        [3]谭经平.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技风,2018(22):121.
        [4]喻治水.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9(4):67-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