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技术与评价 唐月斌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唐月斌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建筑施工在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方面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身份证号:45032719920706xxxx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建筑施工在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方面以及对于环境的污染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因此,在十八大报告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之下,建筑施工行业实施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研究绿色施工相关问题也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状,重点探讨和分析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技术,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现状,较好地提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环保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技术;评价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文明中国的主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的目标,这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既要做好环境保护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为此,本文重点探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技术和评价,构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体系,提高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的评价效果。
        1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原则
        1.1可持续原则评
        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该体现可持续原则,全面落实清洁环保和节约资源的生产思想。在绿色施工的过程中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合理的施工设计,加之建筑施工过程内的周密计划与严格控制,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或尽可能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在建筑设计之初便应降低环境与能源的负荷,且这一概念贯穿了建筑工程的前期与中期。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将不包括后期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
        1.2系统性原则
        绿色施工的项目繁多而复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整个施工过程都必须纳入评估体系的考察之中。由于其涉及范围之广、项目之多,需将其合理的划分成多个层次、多个子系统。这样不仅保证涵盖所有项目,也避免了出现重复问题。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选取各个考察指标相对应的典型性问题,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充分考虑各项典型施工过程,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合理性[1]。
        1.3动态性原则
        由于施工时一个长时间的、持续的过程,绿色施工的评判过程应该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因此所使用的评价体系需结合各项指标的实时变化过程,各项评估指标的辨别方式以及权重分配也应将工程进展情况以及实际条件纳入考虑。此外,由于建筑方法、施工工艺的改变,评价指标的准则不应一成不变,而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改进。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与更改,使其能够迎合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2]。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要素分析
        1)环境保护。由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复杂、资源消耗量大,由此也带来诸多的环境保护问题,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2)节材及材料资源的利用。要考虑是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否进行材料的重复利用;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限额用料;是否采用新工艺和新方法;是否对建筑余料进行回收利用。3)节能和能源的利用。重点考虑是否设置节制耗能的系统;是否存在施工机械空转的现象;是否进行材料核算等。4)节地和土地资源的利用。重点考虑施工现场临时构筑物的布置是否紧凑;临时道路设置宽度是否恰当;土方工程开挖面积及开挖量是否合理;机械材料安置是否有序等。5)节水和水资源的利用。主要考虑是否有施工节水计划;是否存在现场输水管线渗漏的现象;是否进行输送管道的定期排查;是否进行污水废水的二次利用等。
        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评价应用
        某河湖治理试验厅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3954.9m2,地上1层,局部地下1层,最高点29.372m,横纵跨度均为150m,桩基础为灌注桩,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预应力钢管桁架结构。
        3.1绿色施工措施
        3.1.1环境保护1)扬尘控制。


采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工业化、绿色施工,预拌商品混凝土、石材均在工厂完成加工,现场进行拼装使用,并设置冲洗槽,采用密目安全网全封闭施工,做好扬尘控制。2)现场噪声控制。要选择噪声较小的机械,设置隔音棚,减少噪声污染,并避免高处抛丢材料,做好现场噪音控制。3)光污染控制。现场照明大灯要加设遮光罩,并设置电焊作业的遮光棚,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光污染。4)水污染控制。要设置沉淀池,进行混凝土蓄水养护,设置排水沟和化学器专用仓库,并对生活废水进行控制。5)土壤保护。要设置地表排水系统、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避免土壤流失的现象。并设置排水沟、滤网和沉淀池,进行泥土的沉积。6)建筑垃圾控制。采用地基填满、铺路、停车场路面回填等方式,进行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3]。
        3.1.2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
        主要实现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材料、围护材料、装饰材料、周转材料的节约利用。
        3.1.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采用消防水池或沉淀池,进行雨水及地表水的采集。并采用覆盖薄膜的养护方式,避免浇水养护,并设置工业级高效沉淀池和中水处理器,进行生产用水的处理。
        3.1.4节能及能源利用
        选取节能、高效、环保的设备和机具,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工作面,充分利用相邻作业区共有的机具资源,优先选取电能消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3.1.5节地及施工用地保护
        要减少土方开挖及回填量,尽量使用荒地、废地。
        3.2绿色施工监测
        设置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平台系统,实现气象监测、红外安全监测、视频监测、扬尘监测、噪声监测、能耗监测、水耗监测,分析可知,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模板拆除阶段要注重控制扬尘,大部分施工时段的噪声污染在70dB以内。
        3.3绿色施工评价
        3.3.1绿色施工监测评价方法
        1)灰色聚类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的准确、量化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体现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2)AHP法。对定性事物根据人们的偏好加以定量化,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各因素按相关性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并构建比较矩阵,计算权重向量,获悉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验证其合理性。
        3.3.2绿色施工评价结果
        从一级指标“节约资源与利用”来看,该项目尚存在欠缺,还要采用相应的资源节约措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科学确定能源和资源使用率的管控计划,尽量选择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从“环境保护”指标来看,尚存在改进的地方,要加强对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的控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评价要采用灰色聚类评估法和AHP法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评价体系,后续还要加强对相关因素的监测评价和分析,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提高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评价的科学性、客观合理性和精准度,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绿色施工监测及评价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少帅,琚娟,魏园方.施工过程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12):109-111+123.
        [2]秦长金,于进,陈骏,袁东辉,李聪.施工现场数字化管控环境监测施工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232-233.
        [3]张荣,唐建亚,顾春旺,彭泽宇.沥青路面施工期机械设备能耗监测与评价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8,14(06):23-26.
        [4]单彩杰,冯大阔,刘会超,张占斌.绿色施工在线监测与量化评价技术[J].施工技术,2018,47(16):158-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