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分析 景川川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景川川
[导读]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
        身份证号码:41042319910710xxxx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通过工程教育认证,高等院校可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同时促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工程人才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并且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自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以来,国内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认证促进教学改革,获得了良好成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有助于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电动;自动化;工程;实践
        引言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速腾飞,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越发的迫切,对此我国高校的培养计划也要做出变革,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电气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尝试创新,以求符合社会需求。对于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以往单一的专业知识型人才,而是国家全面的多面手人才。它要求不仅仅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对相应的项目管理,牵涉的科目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但是现在的高校培养模式还不能够满足市场的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知识以课堂灌输教学为主,通过实践检验的机会不多,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尚且不足,因此高校教学改革探讨十分必要。
        1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创新教学的问题分析
        1.1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现有模式是基于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等若干方面进行局部微改革。部分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当今社会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形成错位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教学创新不足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手段单一是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讲授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理论课程过程中经常采用板书或者实物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掌握情况堪忧,造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反馈效果较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枯燥是指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难以运用信息技术与创新理论激发专业学生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专业学生经常是以应付考试来强迫自身学习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对于掌握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核心理论知识却难以提起兴趣,导致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不足是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难以使专业学生了解国内国外相关电气专业创新发展前景,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前瞻性理论知识难以认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相关问题。
        1.2缺少特色实践项目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是以教学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研究性、专业性的的实践教学环节。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项目主要是针对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缺少特色实践项目,难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3分环节之间缺少递进式有机联系
        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缺少了递进式有机联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完善、存在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统一、协调,从而保证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此外,许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项目中,各个实践环节对于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2实验和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2.1改善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所需环境
        大学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对于实践性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也是如此。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们可以开放学校实训基地用于日常教学,并且更加重视实训结果,纳入考核标准。同时,希望高校可加大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因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专业,实际生产运用的技术可能远高于我们所学习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所了解。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可设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实验,分别由开设相应理论课程的学院完成;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实验,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结果表达的方法。专业综合实验加强实验内容的交互性,设计综合性强的复杂电气实验。该实验内容应能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子任务之间是递进关系。学生完成低级子任务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实验,完成所有子任务后才能获得有效结论。学生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终目标,其中复杂工程问题有众多解释。本文认为,综合实验中,实验系统并不是越复杂越好,但不能做完实验就获得有效结论,学生必须通过实验获得有效数据,并分析数据后获得结论。因实验方法和步骤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并引导,最终由学生得出有效结论。含子任务的综合性实验可提高实验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同时考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3构建完善的专业实考核体系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考核评价,不应只考虑其对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应采用全面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客观的进行评价与考核。
        2.4实习过程考核的多样化也是改革重点之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安全、规范考试,签到和实习报告进行考核,缺少过程考核。组织企业专家进行过程考核是改善实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手段。实习过程中通常有企业文化、安全培训、生产操作等培训课程,每项课程可进行在线考核。实习期间,学生按实习企业员工标准进行考核和监管。实习结束后,可由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实习答辩。充分的过程考核可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等能力。
        结束语
        高校电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任重道远,需要社会、高校、个人三者互相沟通、互相配合,要以国家教育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为基础,结合相关高校电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为依据,综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比重,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等若干教学模式改革手段,增强电气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国家对于电气专业“复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林鹤,朱俊龙.浅析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3).
        [2]文建强,罗美凤.水电厂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46).
        [3]朱后泉,刘建东.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电厂的重要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