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技师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机电工程的发展迅速,尽管针对“学生参与”理论研究已经广泛出现,但是查找了几年来的关于学生参与的文献资料,很少有关于研究机电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的。这表明机电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的学生参与问题还处在待研究领域。所以有必要开展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针对该问题的学生参与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机电教学;信息化课堂学生;参与意识
引言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机电课堂教学每况愈下,更有一些教师对上课产生了畏惧感,“开开心心走进课堂,垂头丧气返回办公室”已成为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实写照。本人通过长期对机电课现状的实地调查,得出其教学课面临的困境,通过对困境成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改善机电课主体参与式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为如何构建信息化课堂提供一个可行和有效的对策。
1机电教学现状及问题
当前,机电课堂多集中于理论教学、灌输式模式,采取题海战术;在教学内容上多为复制式教学和学习。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显得较为落后、单一,缺少与信息技术融合。即使有信息技术也较为形式化,不能保证每位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室中都达到知识的运用与全面掌握。例如:焊接专业知识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但课堂教学枯燥且缺少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介绍焊接技术发展前景,讲解一些焊接能手良好的发展状况进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端正态度,提升学习热情。信息化课堂的应用,可以确保在合理实施机电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区分机电专业学习的多种特点,凸显指向性并且富有灵活性的指引教学、烘托气氛。而学生置身于信息化课堂中,能够透彻理解领悟笼统的机电知识,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奠定基础。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生,缺少实践联系,尤其在学习效果一直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受挫。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相关技能、整体素质有限,而实行机电教学信息化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会更加重视多数学生个性特点,从而制定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2.1引导和组织学生“先做后学”,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对机电专业的学习特别适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机电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接触和探索机电设备和各种实训场地,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机电专业的学生学习电流、电阻以及电热三者的关系之前,教师可以将电炉子的炉丝弄断,然后让学生用相互重叠的办法让炉丝“接起来”,连上电源,观察发热时间的长短,炉丝的重叠部位将会出现多次断开的情况。这种情形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炉丝被烧断的情况下将炉丝重叠部分的热量较大的结论推理出来。同时,让学生根据物理学的公式Q=I2Rt,得出炉丝连接部位的电阻过大的结论。通过上面的操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能将解决问题的举措想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2实施互补教学,让学生由变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为了节约教学耗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机电专业实训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备料,在教学中形成互补。就拿钳工工具的实训教学来说,学生刚开始接触“划线”实训时,需要划线的工件得要2个基准面,以往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得提前替学生将下料完成。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下料的任务交给机电专业二年级的学生,由二年级的学生手工完成,这样一年级学生实训条件就具备了。在二年级学生在学习“锉配”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将下料的工作交给一年级学生来完成。对于同一段的钢材,一年级学生用来练习划线和锯削,二年级学生用来练习了锉配。这样在教学中就形成互补,不仅对教学耗材是一种节约,还因为节约了备料时间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
2.3利用“任务驱动”法,强化机电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机电专业实训作品来说,笔者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实训作品展览方案制定好。在这项活动中,学生都要完成个人或者集体的活动任务。二年级学生可以在焊接专业学习的时候,制作榔头或者电焊用的锤子。图纸可以由教师提前给定,学生完成选料、加工以及装配等环节,学生可以完成,教师也可以予以指导。在产品制作的时候,对于榔头把柄的制作要用到车床等设备,这样才能使得手柄和锤头的连接处要使用焊接技术,为了强化榔头的强度需要运用到“热处理”知识。这样一件简单不过的小的作品,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实训教学,学生将体会到机电专业不同技能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训作品的展示,强化了学生学习成就感,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更浓了。
2.4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发掘人的潜质,突出人性化教学和学习,为社会培养实用的新型建设人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也是如此,必须尊重学生,做到引导和教导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室可以实现更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并且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的未来的关键是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正是其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机电职业课程必须承担其人格养成的重责。借助良好的机械和电气,机电前辈的故事,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责任的伟大复兴。机电教师必须掌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实际,适应形势,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特长明显,素质全面”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尽量明确学生的需求,在信息技术系统的帮助下,打造一个教室实习机电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机电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在机电信息化课堂中的参与意识是提高机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老师应该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找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以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国家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玉.机电教学信息化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对策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1(23).
[2]姜舜怡.激发生数学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04(08).
[3]刘人瑞.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6).
[4]刘力.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J].大学英语,1996,10(12).
[5]伏悦铭.如何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自动参与[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