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应用大量的施工技术,桩基础施工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通过对该项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可以使建筑物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都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实现对沉降的合理预防。特别是在一些地基相对较软的地方进行建筑工程建设,合理采用桩基础施工技术,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技术;建筑工程
1 桩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桩基础是建筑物地基基础形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构成。若桩身全部埋置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这种类型的桩基就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低承台桩基。在部分建筑工程中,桩基的大部分都位于地下,桩基的部分位于地面上,这种类型的桩基被称作高承台桩基,在建筑工程中对高承台桩基进行应用,能够使地面部分主体建筑与建筑地基部分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这主要因为桩身同时存在于地面下及地面部分中。除此之外,通过对承台建筑的应用,地面建筑的抗风能力、抗震能力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对桩基础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对于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来说意义重大[1]。
2 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1 振动打桩施工技术
这种施工技术通过采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将桩基振动到土层中, 从而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作为一种需要借助外力将桩基沉入到土层中的技术,振动打桩技术不会对土层产生过大的压力,这种施工技术的成本更低,不需要太多的工作人员,并且工作的过程中土层也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其能够大大降低人力和物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如果要采用振动打桩技术,施工前应将振动装置准确的对准设计点,确保木桩振动的方向和深入是准确的, 要保证偏差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2.2 静压桩基础施工技术
这一施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施工效率高、施工技术简单以及成本较低等特点,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采用这种桩基础施工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施工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噪音,也更加有利于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施工时,静压桩机能够将桩柱打击到地基结构中,这一施工技术会产生较大的打击力,并可能会破坏地基土层而导致水压增大,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实时的监测土层的压力变化情况, 对土层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施工中不能出现任何间断,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2.3 人工挖桩基施工技术
这是一种将人工作业与机械设备作业相结合的施工技术,施工时,借助于钻挖机等机械设备能够快速进行桩基开挖的施工作业,同时人工能够精确地控制开挖的强度和深度,保证桩基开挖的工作效率。这种施工技术能够很好地保护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 不需要再反复地使用泥浆进行作业了,能够很好地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对环保工作的实际要求。钻挖机上的压力分层锚保证了螺栓受力的均匀性,能够平均地分配施工压力,提升了螺栓的承载性, 施工更为简单,并且具备较高的施工效率[2]。
2.4 预制桩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1)预制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预制桩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预制加工、起吊与运输、堆放、施工现场整理、放线定位、确定沉桩顺序等内容,其关键技术要求是:①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率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②采用现场叠浇法制作的预制桩,桩与桩之间、桩与底模之间应做好隔离,防止黏连,且上层桩的浇筑应在下层桩混凝土强度达到30% 以上时方可进行。③混凝土预制桩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0% 设计强度方可起吊,吊点设置应遵循吊点间跨中弯矩与吊点处负弯矩基本相等的原则确定。④预制桩达到设计强度100% 后方可进行运输和沉桩,桩在运输到达现场后应尽量避免二次搬运,可按照现场沉桩施工顺序随打随运,钢桩应采取设置保护圈等防护措施,防止桩身损坏或弯曲。⑤桩的堆放现场应平整坚实,设置排水坡度,堆放层数不宜过多, 一般不超过4 层。
⑥沉桩顺序应遵循由中及外、由近及远、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综合确定。
(2)预制桩锤击沉桩关键技术:①严格控制入土垂直度,保证桩身、桩帽、桩锤的中心线重合,桩入土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②采取桩头保护措施,桩头桩帽间设置弹性衬垫,为防止桩身因冲击应力过大而发生损坏,应采用“重锤轻击”。③初始的锤击落距应较小,入土稳定后,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m,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地平时,需使用送桩器将桩送入土中。④接桩采用焊接、法兰接、硫磺胶泥锚接,接头数不宜超过3 个。⑤严格控制桩的入土深度,对于承受轴向荷载的摩擦桩,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端承桩则反之。⑥随时监控入土速度、垂直度、桩锤回弹值、贯入度等数据,如遇异常,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
2.5 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1)灌注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①灌注桩施工前,应保证现场的“四通一平”,同时,综合考虑土体开挖运输的要求进行场地平整,推荐使用硬地施工法,即先在施工区域内预制混凝土硬地, 设置泥浆槽、排水沟等设施,之后再进行钻进成孔,此方法可以有序的进行泥浆的排放,提升了文明施工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②在进行桩基础施工前,应当对桩位轴线进行复核检查,施工场地所布置的水准点等控制点位应不受到施工影响,避免遭受破坏。③泥浆池应设置在不妨碍桩基施工的位置,其容量应满足施工要求,泥浆池外围应用密目式防护网围蔽,悬挂标识标牌。④钢护筒内径应大于桩径200mm,埋设定位时,护筒中心与桩心平面位置偏差应不大于50mm,倾斜度不应大于1%,埋设深度宜为2 ~ 4 米[3]。
(2)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关键技术:①护壁泥浆一般在现场专门制备,并应达到一定的性能指标,优先选用膨润土造浆,膨润土泥浆的主要性能控制指标有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等,施工时,注入的泥浆相对密度控制在1.1 左右,排出泥浆的相对密度宜为1.2 ~ 1.4。②钻进过程中,每进尺2 ~ 3 米应检查垂直度,同时,做好钻渣留样,每隔5 ~ 10 米测定泥浆的各项性能指标,不满足要求时及时调整,终孔后,应进行孔径、孔深、倾斜度的检测。③清孔,清孔时要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钻孔到位后,应进行第一次清孔。在吊入钢筋骨架后,混凝土灌注前,进行第二次清孔。放钢筋笼、混凝土导管都会造成土体跌落, 增加沉渣厚度,因此,待孔内泥浆比重、黏度、含砂率等达到规范要求,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4]。⑤钢筋笼主筋外沿距混凝土表面净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75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性试验,灌注时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 ~ 6 米。⑥灌注开始后,应连续进行,严禁中途停工,随时关注混凝土面高度、导管埋深变化以及异常情况,桩顶灌注高程应高出设计标高不小于0.5 米。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技术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根据地基的土质和环境桩基,合理的选择桩基础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的承载能力,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建筑不会出现沉降和倾斜的现象,提升建筑本身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代骅轩.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解析[J].建材与装饰,2019(14):42-43.
[2]李震.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及作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26):109-110.
[3]李建杰.试析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探究[J].四川水泥,2017(12):153.
[4]漆亮,冯小龙.桩基础技术在建筑项目土建施工中的应用与管理初探[J].江西建材,2017(15):85.
[5]伊兴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桩基础施工技术措施得到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