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岩土工程就是工程中的岩土开挖或加固等,通常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来减少灾害中的损失。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威胁,使国家资源受到损失。鉴于此,本文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引言
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影响,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明确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使得防治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
在建筑工程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忽视生态发展的规律,项目建设进行中考虑更多的是建筑施工的经济利益,环境与生态效益被严重忽视,如水利工程建设、有色金属开采、矿山开采等行为,往往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在20世纪末,国内出现了地质工程学,随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迅速推广,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建筑建设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地质学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等内容。本文从泥石流、地裂、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预控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独特,地质结构也相对较为复杂。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会发生变化,加上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经济较为落后,不具备较强的承载能力,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会导致我国容易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崩塌、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都是较为常见的,出现滑坡、蹦跶、泥石流发生的范围占据我国整个国土面积的50%,并且主要以我国的西南、西北部为主。
地质灾害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因自然因素导致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这又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这些灾害不会因人类的活动、发展而转移;另一种是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地质问题,这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第一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主要针对中小型山体崩塌情况,可以使用修建明硐以及棚硐等工程进行;第二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的是在山体的坡脚处,设置落石槽,拦截落石并编制钢轨或钢钎栅栏来挡截落石。此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尤其在雨季发生山体滑坡时,达到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第三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利用支柱,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档墙;第四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通过修建护墙以及水泥护坡等护墙方法,达到护坡的防治效果;第五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可以利用片石填补空洞的方式,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进行填补,致力于防止裂隙、缝、洞由于进一步恶化所导致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第六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主要是在危石、孤石特别突出的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的方式使边坡边缘放缓的技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排水工程。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提出的六种防治技术,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措施
4.1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首先要充分了解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充分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同时,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分类,按照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制定治理方案,提出每种地质灾害的合理解决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案。
4.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基本措施,也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基础。在实际的工程防治工作中,要参考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针对土体滑坡使用地表排水工程措施;针对大型地质灾害,需要进行现场勘查,掌握充足的地质灾害资料,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措施,选择正确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更好地完成。
4.3生物预控
生物预控措施是指运用生物条件改善自然环境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个过程,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属于经济性非常强的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并且有很好的生态效果。对于很多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基本上都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工程建设破坏形成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内植树造林,保护原本的生态环境,合理放牧,禁止过渡开垦、放牧等,减少对生态环境平衡造成破坏,从理念上吻合我国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施工上也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合理开采自然资源,避免过度破坏毁坏生态平衡,造成更严重的生态破坏。
4.4动态监测
为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对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预控措施提升地质工程的稳定性,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施行灾害预防概念工作,规避地质风险是控制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城镇多、人口密集的河流上游区域内,如果存在复杂地质、有滑坡和崩塌现象的高山和峡谷地区,要采取合理的风险规避手段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动态监测上游河段内雨量、水文,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雨量大的时候如果存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附近的居民转移到安全的地区内,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4.5地表变形的防治措施
第一,填堵法。在一些塌陷程度较前的洞坑上,可以采用这一方法。需要施工人员能清除干净坑洞中的松软土体,并将块石、碎石填入到坑中,这样才能构建出防滤层,最后在覆盖上粘土,逐渐夯实;第二,强夯法。该方法运用的是夯锤,不断提高整个土体的冲击力,进而实现整个土体强度的提高。
4.6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就是在避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雨天导致的灾害情况,针对特定的灾害采取必要的避让转移措施,减小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在采取避让措施的过程中,采取安全转移的方式,尽量采用就近地点完成转移任务,使雨天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更加迅速、更加高效的完成。
2)搬迁避让措施,就是在一些大型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对灾害发生地的住户采取搬迁工作,使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减少。搬迁避让措施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投入,需要拆除原来的住房,同时在新的地方建房,但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结束语
我国地质工程过度开采,尤其是在当前工程数量逐渐增加的今天,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地质灾害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防治技术,最大程度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分析[J].地产,2019(12):168.
[2]张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世界有色金属,2019(08):228+230.
[3]梁龙.几种常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有色金属设计,2019,46(02):100-102.
[4]王余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技术探析[J].安徽建筑,2019,26(05):157-158.
[5]陈慈航.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5):111.
[6]万仁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5):211-212.
[7]徐念望.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1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