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8期   作者:寇会军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同时,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之下的城乡两部分也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城乡一体化不仅是为了降低城乡经济差距,也更是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必要过程。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需要更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策略与模式等规范自身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将深入探讨与分析优化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的路径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
        一、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现存问题
        (一)技术理念与价值观不科学
        就当前城乡规划现实情况而言,城市的盲目扩张,导致各新区满目范式:建筑统一、文化趋同、内涵模糊、特色尽失,究其本质,乃落后的技术理念与价值观使然,无论是重规模轻品质、重物轻人,还是重形象轻空间、重个体轻系统,如此种种造就了“大、洋、怪”的建筑与景观美感的缺失,导致城乡整体结构不协调,并产生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与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城乡规划改革的第一步,是加快技术理念与价值观的变革。当前城乡规划工作虽已现成效,但整体来看成果庞杂、整合不足,无法汇聚合力,更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为了助推城乡规划工作的全面转型与升级,必须狠下决心,深化城乡规划改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为美丽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大助力。
        (二)管理体制与总体发展不同步
        当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与国家总体发展要求不相同步。技术体系层面看,重城轻乡、重仿轻创、重地上轻地下、重形式轻内涵、重经济轻生态、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依然严峻;管理体制层面而言,重流程轻效率、重项目轻设施、重编制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等情况长期存在。目前,在城乡规划工作中,无论技术还是管理均倾向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而非服务社会生态,这明显与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不相符。因此,还需加强城乡规划研究,着力推进其创新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此方可提升对国民经济复杂状况的调控力度,助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空间供给与城镇化进程不适应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面临的另一问题体现在空间供给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适应。具体而言,一是大增量城市空间供给与资源约束间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国内城镇化建设步伐较人口城镇化明显更快一些,这导致新区、新城规模剧增,但相应的经济发展实况却不尽人意;二是面向效率的空间供给与面向质量的需求转型间不相适应。城乡规划受到资本、权力的控制,因而更强调竞争力与空间组织效率,这导致城乡规划多集中在服务经济增长层面,致使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元目标失衡,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对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空间的多元需求;三是单一化空间供给与多元化需求间的不相适应。当前城乡规划无论是技术要求,还是管理机制均以通用型建设准则为标准,这虽有助于保障底线要求,但却因程序机制弹性不足而无法满足多元建设需求,也难以适应城乡的差异化需求。


        二、优化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的路径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规划理念
        一方面,要调整城乡规划的重心,由“一张蓝图绘到底”转变为“如绣花一样精细”,紧密围绕中国梦,结合国家、区域、地方利益空间与事权结构需求,通过创新城镇发展模式、改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解决突出问题等途径,精细绘制和谐绿色发展蓝图,规划人民群众宜居、宜业、生态、文明的美丽家园。另一方面,要明确城乡规划的工作主线,由计划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由规划技术转向公共政策,城乡规划不仅要彰显前瞻性、战略性,还要体现科学性、合法性。城乡规划应摒弃单一服务经济的传统技术观念,转向尊重人、生态、文化、法治的新理念,以便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城乡规划还强调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使其由发挥基础作用转变为发挥决定性作用,促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专业型向实用型转变。
        (二)创新体制,完善治理体系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城乡规划法律细则,强化其权威性、促进其精细化,并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应积极响应党中央要求,出台关于城乡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与国家政策,并成立国家级、省级城乡规划委员会,全面抓好依法行政、抓大放小、优质服务等各项工作,避免个别人、个别项目的干预,增强市场、大众、生态等元素的管理效力。另一方面,建立基于生态、建设总量为基线的规划框架,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考核管理系统,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在生产、生活空间规划方面,以全域规划所明确的生态容量、建设总量为依据,形成恩威并施的管理体制,实现标准管理与弹性管理相结合。此外,应依循区域差别,构建差异化管理体制,并加强监督体制革新,提升规划行政效能。针对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应从战略高度制定不同的城乡规划改革制度,东部着重优化城乡用地,强化居民幸福指数;中西部则通过“多规合一”统筹空间功能,打造大尺度生态格局。
        (三)补足短板,优化空间供给结构
        一方面,城市规划要从生产导向转向效率导向,通过紧凑布局、优化形态,全面引领存量空间朝着精细化、宜居化方向转变。同时注重城乡规划的特色化供给,面向区域差异与地域特色,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增强特色文化与空间供给,全面传承地区文化格局和景观风貌,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城市规划要面向创新发展,通过存量空间改造与现有产业功能区,构建创新空间系统,吸引特定群体的深度交互,形成适度而低廉的空间,打造新经济空间供给,为城市规划注入无限活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文章所提出的优化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的路径以及具体对策。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更是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引导和规范,并且借助有效措施和方法能够使得城乡地区的规划管理更加可行。整体上实现中小城市城乡两地区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青. 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研究[C].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5:155.
[2]刘冰洁,张璇. 中小城市在“产城互动”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以贵州省德江县为例[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3:166-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