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光潜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他整个美学思想中的关键一环,他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深刻解读,成为其阐述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和研究路径,更是他构建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双向维度的特征。他所阐述的“直觉说”“趣味说”“境界论”等审美范畴,是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被反复提及并受重视的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将艺术与人生相联,是朱光潜艺术美学的突出和代表性特征,更是他全部美学思想的根基和支点。其“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便是最显著的明证和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朱光潜;艺术美学;双向维度;趣味
引言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其所著美学论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乃至当下仍然是我们汲取美学思想和养分的不竭源泉。从谢林、黑格尔开始,美学被明确界定为一种关于艺术或文艺的学术研究,在康德那里尚可与艺术美平分秋色的“自然美”问题,遂基本沦为艺术美问题的附庸而出现在实乃“艺术哲学”(以艺术或美的艺术的一般理论问题研究为己任)、“文艺美学”(以文学及其他门类艺术的美或审美及相关问题研究为己任)甚至“文艺理论”(以文学一般理论问题研究为己任,有时会旁及其他门类艺术)、“艺术学”(以艺术一般理论问题研究为己任,有时会把文学艺术除外)的所谓“美学”研究格局中。这从根本上影响了20世纪初方始研习诞生于西方的“美学”学科的中国学者之自然美观念。始终坚持美学是文艺心理学或文艺理论的朱光潜(1897—1986)可谓其典型代表。在其半个多世纪、可称之为文艺美学研究的美学视域下,朱光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概念的质疑甚至拒斥立场,另一方面却在论及艺术美的同时往往涉及自然美,并对自然美概念的内涵、本质等诸多问题给予持续不断的特别关注与辩证。
1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生成背景
朱光潜倾向于用“共通性”来对中西方艺术进行分析,他在《无言之美》中就通过文学、美术、音乐、戏剧、雕刻等艺术形式进行中西方艺术观念的比较,例如他用中国音乐和英国诗歌来说明“无声”:“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朱光潜通过比较中西诗歌中对“无声”的表达,来寻找“同质”的部分。王一川特别强调朱光潜在调和中西美学中的作用:“朱光潜早期艺术美学并非简单地是‘西方的’,而是具有一种中西跨文化气质。他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跨文化涵濡立场,希望调和中国艺术美学传统与西方艺术美学路线。”与朱光潜对中西美学的比较方式略有不同,宗白华倾向于从“差异互补性”来对中西艺术美学做比较,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绘画本质问题的分析上。“希腊时代的艺术给与西洋美学以‘形式’、‘和谐’、‘自然模仿’、‘复杂中之统一’等主要问题,至今不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艺术则给与西洋美学以‘生命表现’和‘情感流露’等问题。而中国艺术的中心———绘画———则给与中国画学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等问题。”宗白华通过对比中西绘画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认为如果没有通过西洋画进行比较,就不会发掘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特征与优势,正是因为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存在方式与风格上的巨大不同,才证明中国艺术对世界美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主张保留民族文化的“个性”并发扬光大。
不管是朱光潜的“共通性”跨文化美学还是宗白华的“互补差异性”跨文化美学,都积极地对中西美学做出了融合,但都是立足于西方美学跨进中国美学的立场,中国美学却极少主动跨进西方美学的领域。跨文化美学是两种介质之间移动、转移的活动,两种介质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也就是中西美学都应该具有跨文化的自主性,但遗憾的是中国美学在主动接受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介入,而与此同时却没有将中国美学跨文化介入西方美学,即使有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美学有些介绍,也并没有形成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今天谈的跨文化美学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接受与再融合,西方若要接受中国美学就要先从语言的译介开始,但中国美学思想和西方美学思想重逻辑推理的思辨特性不同,中国美学更强调“心”与“境”的层深之悟,即使是“象”“气”“妙”“味”“神”“骨”“韵”这些中国美学关键词的翻译都未必能用目的语真正述清,所以让西方理解中国美学内涵更是难上加难。跨文化美学不能只用译介的办法,更要从艺术现实的角度出发,从真实的艺术作品出发,通过艺术作品再理解文化中的美学精神。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哈里泽夫曾指出艺术作品对美学的作用:“美学的”与“艺术的”词汇像同义词一样在人文领域(更多是近似科学的,不是准科学的)使用并不是偶然。正是在艺术中,美学展现了丰富与深度,鲜明地显示出自己具有重大价值的本质。正是因为艺术的审美目的有机地遵循艺术的认知能力和其固有的世界观原则———在艺术作品中表达作者的意识。宗白华也赞同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意境之美,不是单纯用理论,“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和谐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在西方美学中也同样倡导用艺术作品来体现审美意识,不单单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生发与输出,更是一个个生动的、鲜活的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思想。透过艺术作品来理解美学精神,贯通理念上的美学精神与实践中的艺术作品,是跨文化艺术美学所要达成的目标。
2艺术的人民性而非“为艺术而艺术”乃黑格尔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并不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式,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它只是最初级、最原始的,还不是理想的。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它由艺术所侧重的客体感性形象转移到慕拜者的心灵,“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体性,就成为基本要素了”。哲学则是对绝对心灵认识的最高级形式,它运用自由思考直接对理念进行研究,艺术的客体性和宗教的主体性在哲学里就统一起来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特点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作为人们认识真理的媒介,理想教育的工具,人民的教师——“艺术作为心灵的最高旨趣的本来真正的地位就是如此”。
结语
总之,美育通过美的事物,运用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发展历程中美的感知、体验与创造能力,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在美育方面对于完人教育的追求以及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环节都有共同之处。朱光潜先生的美育思想主张从多元感知、想象以及知识整合的维度,通过学术教育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并对学生形成高级人生趣味以及创造多元文化价值,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新编增定本)》(第3卷),中华书局,2012年。
[2]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新编增定本)》(第5卷),中华书局,2012年。
[3]张世英.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