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异烟肼(INH)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与补救方法。方法:选择2018.4~2019.12收治于我院并接受INH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病患,统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INH不良反应表现不唯一,神经系统、变态反应较为常见,INH用药后集体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结论:针对接受INH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应加强观察、监测,医护人员应扎实INH主要不良反应的表现,加强预防。
关键词:异烟肼;不良反应;补救方法
异烟肼(INH)是临床上一种有杀菌功效的合成抗菌药,有成本低、用药过程安全可靠、药效好等诸多优势,故而在结核病治疗领域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其在杀灭、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方面表现出良好效能,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及病患的肯定。但近些年部分地区陆续做出INH不良反应的报道,使INH用药安全性得到病患的高度重视[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统计、分析、梳理国内外与INH不良反应相关的公开报道资料,并采集2018.4~2019.12期间50例INH药物治疗阶段出现不良反应的病患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病例在INH治疗前临床检查确定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神经、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患者对本次试验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采集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用药状况、不良反应等资料,并利用专业软件包加以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性别和年龄
纳入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男性34例(68.0%),女性16例(32.0%),平均年龄(38.41±4.53)岁。其中,<18岁者8例(16.0%),18~40岁者23例(46.0%),40~60岁者13例(26.0%),>60岁者6例(12.0%)。
2.2用药状况
INH剂量范围为0.2~1.0g/d;剂量≤0.3g/d者14例(28.0%),0.3~0.6g/d者32例(64.0%),>0.6g/d者3例,剂量不明者1例(2.0%)。用药途径:口服用药者35例(70.0%),静脉给药者12例(24.0%),口服联合静脉用药者2例(4.0%),其他1例(2.0%)。联合用药者45例(90.0%),单用5例(10.0%)。
2.3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
大部分不良反应于用药后3~60d出现,最短为4~5min,最长达31年后发现成瘾。
2.4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与临床表现
具体结果见表1。
.png)
3讨论
3.1年龄、性别分布和INH不良反应
纳入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68.0%、32.0%,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和结核病分布在性别上存在不同(据报道,男女性别比为1.5~2.1:1)、男性用药剂量多或者男女在生理上有区别相关。
3.2用药状况和不良反应
口服用药占比明显高于静脉给药,可能是当下临床多通过口服INH药物形式医治结核病,只是于强化期或针对重症及无法口服者才使用静脉用药的缘故。剂量>0.3g/d的INH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提升,提示本品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和用药剂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
3.3主要不良反应
结合表1内统计的数据,神经系统反应是本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占比为46.0%(23/50),其次为变态反应,占32.0%(16/50)。
针对INH用药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有学者做出如下阐述:(1)INH和维生素B6化学结构相似度很高,在机体代谢反应中互为拮抗,长期大剂量使用INH,可能会竞争性的将脑内维生素B6取代。维生素B6缺乏时会阻碍脑内r-络氨酸生成过程,诱导中枢神经亢奋,进而出现了多种神经中枢不良反应;(2)INH对单胺氧化酶活性形成抑制,机体中组胺聚集量增加,进而诱发或加重中枢不良反应症状。
针对INH治疗期间出现的变态反应,通常停药或对症治疗后能治愈。过敏性休克对人体健康形成的损伤较大,若救治缺乏时效性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可能是由于INH可以作为一种致敏原,进入人体参与代谢活动后诱发变态反应,患者体质、制剂纯度是影响变态反应发生率及表现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为降低INH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用药阶段应予以如下几点问题一定重视:
(1)对INH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熟记于心,明确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危害性。 (2)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过敏史,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密切观察用药后状态表现,经常性询问其主观感受,若察觉到发生不良反应,则即可停药,同时给予对症治疗。若后期需继续使用INH,则应严格监测。
参考文献:
[1]高燕.不同剂量异烟肼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05):130-131.
[2]张丽丽.耐多药肺结核患者30例抗结核治疗效果及安全性[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05):76-78.
[3]关毓岫,陈兵.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J].广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