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价值与展望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5期   作者:金智旸 郭唯佳 周媛婷 张韦 刘智勇
[导读] 自湖北省启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开始
        【摘要】自湖北省启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开始,国内众多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发了相关医疗应用,以方便医患双方快速有效的进行新冠肺炎问诊、咨询、治疗和后续康复跟踪。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医疗在疫情的多个方面产生的价值,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应对新冠病毒威胁的需求,提高互联网+医疗利用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  新冠肺炎   应用
        在这场全球性新冠肺炎大爆发背景下,我国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在此次战役中互联网医疗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医院、和企业各方利用各自优势,针对医院工作量剧增、患者交叉感染风险大、个人防护等痛点,推出了涉及在线问诊、新冠肺炎咨询、信息发布、在线送药等互联网医疗项目。在疫情隔离了人与人空间距离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正好可以打破距离阻隔,其效率高、风险低的优势比以往更加明显,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既可以有效避免看诊者交叉感染,又可以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还有效保证复工后的健康安全,在抗击疫情的整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1互联网+医疗概述
        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用虚拟的方式组织医疗资源,将一部分可以通过非现场方式进行的服务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医疗、保健服务[1]。互联网+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其衍生的产品种类众多,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可以提供的主要服务有医疗咨询、医患交流、医生服务等;从患者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问诊咨询、预约挂号、疾病管理和在线药房等。这些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医疗应用,都丰富了医疗服务内容,拓展了医疗服务领域的空间。
        自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后,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配套实操性文件,掀起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热潮。目前从互联网诊疗转向了互联网医院发展方向,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2各类互联网医疗应用价值分析
2.1在线问诊领域的价值
        传统的看诊模式需要患者到医院进行挂号、排队、问诊等一系列行为,而这些行为无疑增加了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问题,患者只需在家中通过各种平台链接就可与专业医生进行病情交流,减少了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有助于普通感冒、发热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平台还可以集成AI技术,通过设置关键词对大众进行快速识别与筛选,对非新冠肺炎患者推送必要的预防措施,对疑似患者则推送定点医院查询以及门诊预约服务,以保证大众的健康安全。在疫情肆虐期间,疫情愈严重的地区,用户在线咨询需求愈大。据统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互联网医院问诊入口自1月24日开通仅24小时即有上万余人进行在线问诊[4]。春雨医生在开通新冠肺炎义诊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患者提问量较疫情之前呈10倍以上的增长,问题主要集中在呼吸内科、感染科和心理科[5]。同时此类平台节省了医患双方的时间、精力,缓解了一线医疗资源的压力,使得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能够获得医疗专业帮助,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和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有效地降低了看诊成本。
2.2支持临床决策方面的价值
        为节约患者的看诊时间并且减少医务人员的感染率,部分医院与社区建立联系,通过社区上报患者的信息,系统自动进行信息登记以及床位分配,患者来到医院只需扫描二维码完成简单的信息录入,即可获得床位指引信息。在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方面,也开发出了医学影像远程影像诊断。运用5G的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进行影像CT异常筛选,给出精准的检查报告。在治疗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远程医疗手段,多个企业和医疗机构大力发展远程会诊,通过云端的信息互通,实现同院不同区的资源共享,医学专家在云端调取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制定出专业的诊疗方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当患者因病情发展需要转院时,也可通过云端记录实现无缝对接,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案与病情发展史,节约时间用于治疗患者。除此之外,医院还开发了智能送餐机器人以减少医患双方的交叉感染,只需在每次送餐后进行消毒即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与工作量。为保证医疗废弃物不造成二次感染,有关企业依托无线网络、移动计算等先进技术开发了专门的医患医疗废弃物智慧云管理系统,通过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回收、密封运输和严密隔离,并用视频记录全过程,实现废弃物的全程监管,确保医疗废物得以正确处理。
2.3临床研究方面的价值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对新冠肺炎进行准确的研究分析,以便快速制定相关治疗方案。首先,由医院上传新冠肺炎患者的历史检查结果以及病历信息至基于阿里云的RDS和ECS而搭建的科研大数据平台。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解析,并通过决策树、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及对患者的历史基础疾病进行对比回顾,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梳理新冠肺炎患者的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建立新冠肺炎的专病知识模型和新冠肺炎专病库,运行肺炎严重指数(PSI) 模型分析死亡因素权重指数,快速区分高危患者和低危患者,以便在治疗中做到精准的分级诊疗,为科研分析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与技术保障,从而为医院提供涵盖疾病早期筛查探索、疾病诊疗方案研究、疾病预后研究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2.4支持医院管理方面的价值
        疫情发展以来,医院的一直都是高负荷状态,对此,医院信息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其建设。互联网企业在火神山建设期间助力了医院的信息系统,使这些系统在疫情期间更具独特性,如对医嘱、语音辅助、电子病历、传染病管控等多个子系统进行针对性调试与应用,方便医务工作者更便捷的开展工作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医疗资源是医院控制疫情的关键手段,为了使得医疗物资调配合理化,医院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物资和医院多部门进行分析,为调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让医疗资源能第一时间分配到治疗一线,将医疗资源的作用发挥最大。医院储存了大量患者的个人隐私,在做好信息保密方面,医院指派专人负责对相关设施进行自查、巡查工作,全面加强与疫情有关的网络信息系统,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同时开发数字认证系统,通过电子签名和移动协同签名系统等技术,覆盖患者诊疗期间所涉及到的所有业务,保证电子医疗文件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合法性,保障患者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2.5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方面的价值
    现有平台推出了每日健康状况上报系统,平台内嵌的人工智能(AI)程序通过后台的患者数据向医生推送需要得到治疗的患者信息,帮助患者进行健康数据管理和医患双方的及时沟通,并开发问答机器人向患者科普疫情的相关信息。对于需要居家隔离的患者也进行了在线的远程监控,要求患者每日填写《居家隔离人员调查表》或《新型冠状病毒自测表》,进行动态指导,并在跟踪过程中发现疑似患者后进行上报,并引导其前往医院检查就诊。同时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的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服药提醒等服务,医生在核查患者的就诊病历后,对患者进行科学、可靠的用药指导与健康管理,运用医院线下HIS系统为患者开具处方,患者只需进行缴费和地址填写就可享受送药上门服务。以方便患者控制自身的病情,同时平台利用线下的实体药房增加运营的药品种类和数量,以满足疫情期间的药品需求。除此之外,众多平台还推出了心理咨询服务,链接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对接患者,以疏导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重新建立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病情和疫情。由于疫情期间不断有谣言的产生,导致恐慌情绪在公众间蔓延,平台利用多个新媒体渠道进行科普和辟谣,以简洁易懂的图文向大众普及正确的疫情信息,互联网医疗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及时解开公众的困惑,疏导紧张情绪,避免大众因心理或情绪产生个人健康和社会问题。
2.6信息监测发布方面的价值
        疫情信息的及时公开与发布,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内容,可以及时消除恐慌、有效阻断谣言。通过平台向大众发布有关疫情方面的信息,如定点医院查询功能、疫情动态实时状况、门诊候诊情况播报和国内外确诊人数统计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帮助大众实时了解疫情的发展以及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对确诊病例的轨迹进行追踪分析,了解患者的路线,以便快速发现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来降低感染人数。同时对确诊、疑似和密切接触三类人群进行系统的实时统计分析,帮助疾控中心了解疫情的分布与发展情况,以便制定更完善的防疫方案。同时平台利用互联网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和防治手册,传播准确的疫情信息,消除大众的恐慌,用专业通俗的解释帮助大众了解病原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段。

在疫情好转期,通过平台公布国内外每日新增和累计确诊人数,帮助大众了解疫情的最新情况,并且提醒大众在复工期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疫情的二次爆发。
2.7安全防护方面的价值
        疫情发生以来,医用口罩的需求量激增,为避免大众哄抢防护口罩,加大交叉感染的几率,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口罩预约服务,通过平台填写个人信息进行口罩预约,后台通过对医用口罩资源的规划和调配,尽可能满足预约用户对口罩的需求,保障大众出行的安全。在疫情后期,大量人群开始复工复产、出门采购,为保障出行人员的健康以及对疫情的控制,部分平台推出“健康码”服务,大众通过每日打卡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系统根据记录智能识别电子健康码的状态,绿、黄、红三个颜色分别对应三种类型人群,并实施“绿码通,黄码管,红码禁”的规则,对大众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并作为大众出行的电子通行证。
3互联网医疗在疫情防控方面未来发展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至今,众多机构在原有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模式上迅速开发了用于问诊、管理、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其在抗疫期间的价值为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及社区居民各方所认同。在抗击疫情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缓解疫情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和优化。
3.1加强互联网医疗与基层卫生的融合,支撑基层防疫能力
        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基层工作人员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据报道,平均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要负责350名群众的健康管理[6],不少基层疾控工作人员向平台专家发起问诊,以寻求专家指导基层疫情防控。未来平台应增设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板块,一方面,通过发布防控信息和专业技能科普,对其进行远程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同区域的定点医院和社区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单位与上级医疗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应开设社区健康管理平台,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健康数据填写与上报,平台自动分析筛查异常人群,实现基层工作人员健康排查、病情上报等工作的信息化,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在疫情好转阶段,互联网医疗更应与基层卫生机构紧密合作,严格把控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问题,及时发现、上报无症状感染者,避免发生二次疫情爆发。
3.2大力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解决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的远程会诊以及社区的远程随访问题
        近年来,远程医疗系统向移动化、便捷化发展,有更大的应用空间。目前发热门诊接诊疑似患者后需要先后经院内、区内专家会诊。会诊过程需要专家进入发热门诊区域,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镜,这一过程十分不便。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可解决会诊问题,效率也可大幅提升。应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作为发热门诊的基本配置,而且由各地统筹建设,政府投资保障,下沉专家资源,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跨区传播风险。新型冠状病毒有相当多的轻症甚至无症状者造成传播。这就注定了在筛查肺炎患者的同时必须关注轻症或者无症状感染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7],密切接触者和无症状的潜在感染者,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接受医学观察。随着疫情的发展,治愈者仍需居家隔离,对这些人群如何随访并提供相应指导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利用移动互联网结合体温、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建设远程探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随访的效率与质量,还可以实现医院与疾控以及社区的信息共享。
3.3鼓励发展人工智能设备用于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性
        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一些环节,工作的规则性强但比较繁杂,工作环境污染性强,对人体的危害性大。工作空间密闭,防护服装厚重,医务人员在里面工作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在这些环节和场景比较适用医用机器人发挥作用。一是利用机器人进行测温筛查,嵌入知识库后可以进行门诊预检;二是利用机器人进行物资运送与消毒,尤其是消毒机器人的使用,效率高,安全性强;三是护理机器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协助开展远程会诊咨询;四是利用语音机器人进行重点人群跟进监控、患者心理疏导与陪护。目前已经有少数单位开始尝试使用物流机器人用于医院物资运送,使用消毒机器人用于发热门诊和传染病病房的消毒,但由于产品处于初期开发应用阶段,价格较贵,功能较弱。建议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疫情防控相关医用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产品,并实现量产,降低价格,以方便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中使用,从而使我国卫生医疗领域不断发展,提高医疗医疗服务水平。
3.4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促进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优化
        以疫情的防控为契机,顺势转变群众就医观念,分级诊疗建设将有实质性进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如政策有效引导,将有效地促进医疗服务模式的优化。首先,应大力促进预约就医,不仅是专家诊疗预约,而应该以“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为抓手,逐步引导实施非急诊全预约制度。其次,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大量的预检咨询初筛、轻症患者初诊和慢性病复诊在线上完成,疑难重症诊治在线下完成,降低医院的拥挤程度,减少交叉感染,降低社会成本。形成既助力疫情防控又有利于形成预约就医、线上线下结合、互联互通的整合型全程医疗服务模式,培养大众新的就医习惯,改变传统就医思维,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对病情有一定的初判,再决定是否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治疗,缓解线下医疗资源的压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利用效率。
3.5依托互联网平台做好出院患者跟踪随访工作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跟踪随访工作的通知》[8]中明确提出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开展随访工作,对于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基层医疗机构在收到出院患者信息后,要及时对其开展健康指导和监测。通过平台的远程医疗、智能提醒等方式与出院患者进行信息互动和健康指导。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出院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检测,以便发生异常情况能及时上报接受治疗。各区域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可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对患者信息进行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实现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与愈后健康管理的全闭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EB/OL].(2018-4-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EB/OL].(2018-12-3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35436.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2020-2-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5/content_5474692.htm
[4] 朱惠.全国“云端医生”为防控疫情服务[N].湖北日报,2020-2-2
[5] 张晓旭.11分钟完成审批,国家卫健委要求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在如何支撑疫情防控需求?[EB/OL].(2020-2-10)https://vcbeat.top/NTY0YWIzZjllOWUwYjRmZjhhNTFlZmZjZjU4NTllYjE=
[6] 李轶群.民政部: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一个社区[EB/OL].(2020-2-10)http://m.people.cn/n4/2020/0210/c34-13669683.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的通知[EB/OL].(2020-1-3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1/31/content_5473401.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跟踪随访工作的通知[EB/OL].(2020-2-1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20/content_5481166.htm
[9] 周莉,吴琴琴,廖邦华,等.互联网医院运行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11):58-60.
[10] 程雨,姜勇.对互联网医院发展现状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2):99-100.
[11] 常朝娣,陈敏.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及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6):557-560.
[12] 王晨阳,潘习龙,吴曼琪,等.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浅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1):50-52.
通讯作者:刘智勇
第一作者:金智旸,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