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究不同放射影像技术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支气管异物检查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射线检查、CT检查,以纤支镜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敏感度高于X射线(95.56%vs77.78%),准确率高于X射线(96.67%vs83.33%),差异显著(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均为100.00%,无差异(P>0.05)。结论 CT诊断支气管异物的敏感度、准确率优于X射线,更具有应用价值,应作为首选诊断技术。
【关键词】:放射影像技术;支气管异物;诊断
支气管异物,是临床常见病症,因吞咽异物所致,多发生于儿童、老年人中。因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难以做出诊断[1]。放射影像技术为支气管异物的主要诊断手段,目前多应用X射线检查,但其对于非金属异物检出率较低。CT检查技术快速发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手段。本次以对照研究方式,分析不同放射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支气管异物检查的6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5~79岁,平均(62.33±5.76)岁。
入组标准:①有异物吞咽史,或支气管异物感;②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③行纤支镜检查或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精神或认知状态异常。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射线检查、CT检查。
X射线检查:应用GE公司X射线机(Optima XR220amx)。取仰卧位,深呼吸时,以X射线机拍摄肺脏、支气管、气管。
CT检查:应用16排螺旋CT机(CT750,GE公司)。取仰卧位,以CT机扫描由口咽部扫描至双侧肋下,螺距1.0mm,层距0.5mm,层厚2.0mm。扫描受上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参数:螺距1.0mm,层厚1.0mm。
扫描后,均由2位阅片师(放射科≥5年)阅片。
1.3观察指标
以纤支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X射线检查、CT检查的诊断价值,检查出支气管异物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对比X射线、C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
敏感度=(与金标准吻合阳性数/阳性检出数)×100%。
特异度=(与金标准吻合阴性数/阴性检出数)×100%。
准确性=(与金标准吻合阳性、阴性总数/检测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系统分析,对于诊断价值数据对比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
2.结果
CT诊断敏感度高于X射线(95.56%vs77.78%),准确率高于X射线(96.67%vs83.33%),差异显著(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均为100.00%,无差异(P>0.05)。详见表1、表2。
.png)
3.讨论
支气管异物,属于临床常见急症,需要尽快明确诊断,并取出异物。纤支镜是此症诊断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多用于难以确诊患者及异物取出术中,放射影像技术为此症常用诊断手段。X射线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应用广泛,具有简单易行、价格低廉等优势,但是其分辨率相对较低,而且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深呼吸,支气管异物患者多为儿童、老年人,呼吸力相对较弱,可能影响影像学图像质量,出现假阴性,导致漏诊;另外,X射线辐射性伤害严重,并不提倡应用,而且重复性差[2]。近年来,X射线检查方法的不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次研究中虽然X射线诊断特异度达到100.00%,但敏感度、准确率均不理想(77.78%、83.33%),表明有必要寻找更具应用价值的手段。
CT技术快速发展,使提升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性成为可能。螺旋CT比X射线分辨率高,而且能够呈现多平面图像,在扫描过程中可以经多平面重建,获得多角度信息,清晰显示支气管异物,诊断敏感度高,即使异物很小也能够显示,整体诊断价值更高[3]。其中螺旋CT一级窗口很宽,而且能够呈现三维图像,能够完成呈现异物状态,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本次研究中CT检查敏感度、准确率达到95.56%、96.67%。而且,CT扫描不需要呼吸配合,在儿童、老年人中也具有良好应用价值,适合应用于支气管异物诊断当中。此外,CT放射性损伤很小,更具有应用安全性。本次CT检查在诊断敏感度、准确性方面优于X射线,充分证实此种技术更具有应用价值。
综上,X射线、CT均对支气管异物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检查诊断价值更高,能够提升诊断敏感度、准确性,应作为首选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戴贵川,李振辉,宋一鸣.放射影像技术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14):30-31.
[2]李丹叶,周蓉,陈昕,等.以指套征为影像表现的支气管异物吸入长期漏诊1例[J].临床肺科杂志,2019,24(5):196-197.
[3]李慧君,付明翠,刘玉婷,等.肺内影像表现为正常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1(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