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杨洁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杨洁
[导读] 在目前的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幼儿形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然后针对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

杨洁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城东幼儿园
【摘要】在目前的家庭养成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幼儿形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然后针对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16-01

        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将这一重要的教育时期抓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目前,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受到了很多的溺爱,使之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兒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指的是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之下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持久性的道德行为,是对道德观念以及道德信念进行确立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够让幼儿形成精神上的财富[1]。道德习惯的内容包括让幼儿懂得文明礼貌,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遵守纪律和交通规则,注意自己的安全等。
        (二)活动习惯
        活动习惯指的是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多次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行为方式。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主要包括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三)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指的是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包含饮食、起居、消费、卫生等方面的习惯。比如,幼儿需要学会按时睡觉、起床,积极的参与到身体锻炼的活动中,不随地乱丢垃圾,不能随地吐痰,在饭前便后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早晚要刷牙,经常洗澡换衣服,经常修剪自己的指甲,不能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指的是在幼儿的每日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幼儿应该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比如,幼儿应该做好在班级中的值日,还要在家里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家务等。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规范行为习惯,严格督促检查
        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正面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习惯是正确而积极的,什么样的习惯是错误的,引导幼儿确立正确的目标。同时,幼儿教师要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


教师应该使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的提高,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除了自身的示范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幼儿的同龄人作为典型,在班级中寻找行为上的标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让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没有很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在行为习惯上经常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督促制度,通过教师监督和幼儿互相监督的方式来督促幼儿。在对幼儿行为进行检查时,可以采用定时检查和随时抽查的方式,让幼儿的行为更加具有规范性。
        (二)设置多种情境,模拟行为训练
        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为幼儿创设多种情境[3]。教师可以对教室的环境进行布置,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行为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楼梯上粘贴一些小脚丫,让幼儿学会按照秩序上下楼梯。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为幼儿创设假想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也可以为幼儿组织多种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到竞赛中,并且在活动之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增强幼儿规范自身行为的信心。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幼儿快速的融入到情境中,让幼儿学会判断和分析,使幼儿的行为认知更加具有正确性,形成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激励机制,强化良好习惯
        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激励。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给予幼儿精神方面的奖励,也要对幼儿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比如,教师可以在幼儿有良好的表现之后给予幼儿一些实物进行奖励,也可以用笑脸、五角星等这种符号性的方式去奖励幼儿。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时间强化和机会强化相结合的方式。当幼儿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留出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在内心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不断的激励,幼儿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家园合作,矫正不良习惯
        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家庭、社会、幼儿园以及幼儿自身等。因此,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经常和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让幼儿的不良习惯得到矫正。幼儿没有良好的习惯往往存在一种消极的态度,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因此,教师应该将引导幼儿调整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作为着手点,让幼儿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对幼儿的习惯进行矫正时,教师应该做到耐心和细心,并且将检查和监督的措施落到实处。比如,有的幼儿特别喜欢看电视,经常要连续看好几个小时。针对幼儿的这个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和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通过打电话、网络沟通等方式定期有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表现情况,通过双方的配合使幼儿能够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严格对幼儿进行督促和检查,为幼儿设置多种情境,模拟行为训练,运用激励机制,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通过开展家园合作,矫正幼儿的不良习惯,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光峰.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9(28):176.
[2]周毛才让.一日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