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多角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谭本槐
[导读]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能力,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谭本槐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实验初级中学  444324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能力,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新课改理念 改革创新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14-01

        道德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独特的魅力,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可以创建出和谐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要进行良好的教育,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初中生看待问题还不是很理性,往往凭借个人主观意志决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正确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主动去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在讲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一、运用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德育教学旨在通过书本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与书本相似事情发生时,知道如何在不损害自己以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德育教学应该要与实际生活连接起来,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通过真实情景的引入,从而实现知识教学的实践化。例如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富强与创新》这一单元教学时,就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查找,就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具体变化搜集资料,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及询问身边家长或朋友来了解他们身边的变化,进一步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也可以根据相关知识插入图片,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感知我国的快速发展,比如就共同富裕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搜集本地改革开放发展前后的对比照片,并将这些图片穿插在授课中,让学生更切实感知具体变化,将书本转化为现实,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字,也方便教师便利教学。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随时都在改变的,而知识作为文字,将理论知识提炼也需要一段时间,知识相对生活而言总是稍显过时的,就因为这个特点,要想德育生活化尽早实现,我们更要让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拉近知识与生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是否可行,这也有利于真理的试炼,去除不实际的知识,保留可行知识,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和谐与梦想》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华一家亲》时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用实际支撑理论,这也使得学生可以更深入的记住相关知识点,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知识不再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而是与生活共同呈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分享自己对于具体生活场景的不同观点,借助思维碰撞来理解事情不同角度展现出的不同面貌的特点。


在例如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走向未来的少年》单元《多彩的职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一些职业,包括他们主要做些什么工作以及他们的服装如何,然后学生举手发言,谈谈自己最想做的工作,这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对于不同职业的看法,并且还可以通过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实际体会不同职业之间的异同点,更好面对实际。
        三、采用问题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问题探究互动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学生一同探讨,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等因素,提出初中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贴近生活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出最近发生的北京地铁打人事件这个例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批评了两位做推销的女生,认为她们干扰了大家的正常生活,有扰乱公共秩序的嫌疑;有的学生认为虽然男生的拒绝方式有点粗暴,但近年来的推销人员确实有些强买强卖的举动,会利用人们的道德心成全他们的推销目的,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依然应受到谴责……教师可以先总结学生的观点,然后一一评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答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采用体验式教学,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调查发现,学生更愿意参加体验感受式的教学活动。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旨在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从教学目的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和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法治教育可采取自主探究、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治辩论、旁听法院的公开审判现场等方式,多角度多思维地向学生展示法治的力量。以法治辩论和情景模拟为例,法治辩论可通过多个日常学习中较为容易理解又容易产生歧义的法治案例为内容,分组展开辩论,教师在辩论后做总结,旨在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学参与进来,对法治问题进行探究研讨,在唇枪舌战中掌握法治相关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情景模拟可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的模拟演练达到参与、体验的目的。其中,模拟法庭是最为全面的一项活动。首先由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案例,分配角色,由学生代表进行场景配置、模拟预演。通过建立仿真的法治环境,引入真实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死板案例对学生的束缚。可以说,体验式教育方式既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于有关的法律课文要重点钻研和备考,根据学生阶段认知的特点,以体验式方法为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为辅的方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生对于法治教育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尽可能创设条件提供实践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关注学生的体验和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改传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恶而转化为期待,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丰富活动类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冬梅.师范类院校法学专业“双资格型”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研究探索[J].法制与经济,2018(02):172-173.
[2]胡灵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49-50.
[3]张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2018(13):2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