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刘丹
[导读] 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的媒介,从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看,教学内容通常缺少传统文化的常识普及,学生对其没有很深度的理解与认知,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被西方国家的文化覆盖,德育传承过程受到阻滞,因此便需要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带入到现代知识中,让学生受到经典内涵的熏陶,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底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本文先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

刘丹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新兴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的媒介,从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看,教学内容通常缺少传统文化的常识普及,学生对其没有很深度的理解与认知,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被西方国家的文化覆盖,德育传承过程受到阻滞,因此便需要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带入到现代知识中,让学生受到经典内涵的熏陶,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底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本文先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来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重要作用;渗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31-01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为教学目标之一,而若想这个目标顺利实现,则必须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传承语言、发扬文字为核心,而初中教学科目中语文承担着对语言和文字的传承的重任,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多么的重要。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广大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这种良性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方式,还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丰富与充实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
        正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设了经典的古文言文、古诗与古词等内容,才使得初中生能够对中华民族古代的发展历程、人文场景、风俗人情等有所了解,也才能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另外,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与充实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
        (三)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语文理解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课堂学习,不断增强其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等综合素养。诸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民俗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民俗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之后,深切感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立足语文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对此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情感,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说囊概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古代到现代这一核心价值观从来没有更改过,可看出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在《〈论语〉十则》、《〈孟子〉两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为学生渗透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让学生了解孔、孟两大圣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除这两篇文章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知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就是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多处体现。《〈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都是良好礼仪的体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更是向学生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鱼我所欲也》告诫学生要有一颗向善的心。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教师在弘扬礼仪文化的同时,稍加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最后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古诗词中表现的最为突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都是英勇就义、热爱祖国的伟大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体现。面对如此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地将这些文化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多样化教学,提升传统文化比例
        我国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应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纲要的上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非常传统,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这也说明了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虽然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和引导学生,但也受限于教师自身的水平和书本仅有的知识,初中学生无法真正的开阔视野以及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需要展开多样化教学,首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老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深入了解教材,针对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课文,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相关的传统文化通过影视频的形式来呈现。
        (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
        在实践中学习是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通过完成时间作业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让学生搜集一些课内外的有关“孝”的古诗词并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情感,然后鼓励学生回家后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并随机电话询问学生家长该生的表现情况及父母的感受,最后将父母的反馈告诉学生,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和父母的感情。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的任务,比如,让学生搜集一些爱国人士的英雄事迹,可以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周玉芬.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20):80-81.
[2]李鸿.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0(06):10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