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锻炼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从小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农村初中生也不能懒于体育锻炼,要建立正确的体育思想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能忽视体育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身体健康就是财富,体育锻炼在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锻炼也应该重视。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主动性,农村学校的体育设备要更新换代以及教育方案的变换及改革。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体育锻炼;竞技效应
一、引言
体育锻炼是当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体育锻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当下的农村初中学生极大的缺乏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无法正确建立,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发展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农村初中生的体育锻炼必须极度重视,培养他们终生锻炼的习惯,使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做出改变,积极引导体育锻炼的优点,那么怎么去培养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方面实施。
二、建立正确的体育观点
农村的很多初中生由于长期缺乏体育知识的教导,使得他们认为学习文化课是他们唯一的重点,从而忽视了身体的锻炼,觉得无关紧要,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但是身体才是一切生命的来源。所以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的观点是及其重要的,首先在体育课堂上,要积极宣传体育运动的好处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建设的必要性,多观看国家对学生体育建设的宣传片,改变他们长久的观点,产生积极、健康的体育观点,其次要进行真确的引导,不要觉得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和经历。锻炼是可以增强大脑的运转,思维敏捷度和身体协调性,这要合理安排,完全可以不耽搁学习时间。建立正确的体育观点对农村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体育建立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可以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那如何建立兴趣爱好呢?
(1)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要充分利用早上,下午课后等时间段,这样学生锻炼才能有计划、有安排、系统地完成。
其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都参加到自己喜爱的运 动项目中锻炼,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地研究、探索、创新,在运动中探索发现,使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更强烈,也容易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在每个学期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次的体育比赛,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和肯定,使得在比赛中学生对体育运动进行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体育比赛还可以促进班级的团结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可以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
(3)通过观看体育比赛,建立偶像效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如喜欢篮球的学生爱看NBA比赛,羡慕比赛中明星的精彩表现,崇拜火箭队的姚明等;喜欢足球的崇拜C罗和贝克汉姆等,由于喜欢他们而去花大量的时间模仿他们的动作, 或把自己身边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想着和偶像缩小差距,和他们亲密接触,于是就积极去锻炼。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偶像崇拜驱动力量作用组织学生多看体育比赛等,使学生心目中产生自己的偶像,并以榜样为锻炼的目标,激发起他们锻炼的兴趣积极参体育锻炼。
三、体育硬件的建立和应用
农村初中生懒于体育锻炼,是由于农村体育设备的缺乏和不合理的应用,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农村,学校的体育设备可能只有一个篮球架和破旧的球场,这使得在教学中没有真实的体育教学,只能通过一些模拟的方法进行,这就大大的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降低,所以可以通过加强体育设备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分的锻炼,比如可以和当地体育局进行沟通,建立完整的篮球场,进行一个基本的篮球教学,同时也可以多元化的建设,足球场以及橄榄球、排球的场地建设,使得学生可以多元化运动,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建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案
在农村,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可能不是专业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指导,长期的教学资源缺乏就会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所以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案对农村初中生懒于体育锻炼的改变是关键,这需要学校几方面的调节,首先要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农村很多学校以学习为重,体育锻炼的时间可能一天不到两小时,这使得很多学生刚开始锻炼时间就到了,其次,体育课的教学方式要有趣生动,不要单纯的讲授体育知识点,要结合实际的体育项目进行详细的讲解,不如在篮球教学中,要做到一边练习一边讲解,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等。
总结:针对于农村初中生懒于体育锻炼,我们一定得知道他们懒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由于其他学科的压力,还是器材的不完善,还是有关锻炼的兴趣问题。这里提及到几种方法。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的重要手段。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对于学习压力大的人更是排解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教学心理.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