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期   作者:陈飞
[导读] 在教育领域中,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于行为的好坏、善恶进行评定和判断的过程

          摘 要:在教育领域中,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对于行为的好坏、善恶进行评定和判断的过程,但是,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此时期并不具备完善的道德观念,对于行为的评价仅能从初步的从表面现象进行他评,自评相对较少,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引起重视,帮助小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人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说谎;说谎动机;说谎情境;道德评价
         
          前言:
          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了逃避说真话带来的后果会对一些事实情况进行掩盖、推脱、欺骗等,这些行为统称为说谎,主要分为避免他人产生消极情绪的利他性白色谎言,与通过说假话来隐瞒自身失误逃避惩罚的利己性黑色谎言,而对小学生而言,此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三观,没有准确的是非辨别能力,认识发展速度又快过道德发展速度,因此,教师、家长等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培育引导,树立其正确的道德观念。
          一、小学生对于谎言的理解
          (一)谎言是一种善意表达
          小学生虽然不具备成熟的三观,但是察言观色的能力不可小觑,已经可以通过观察自身所处的环境气氛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在讲述事情的真实情况前,会提前猜想自己描述完毕之后倾听者接受讯息的情绪反馈,将重复场景进行经验推导,知道说真话与巧妙的隐藏部分事实的差异之处,下意识的既自我保护又企图使倾听者心情愉悦,因此,小学生趋向于认为说谎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在调整好自身的消极情绪后,迎合他人的积极情绪,谎言可以使自己与倾听者一起获得良性的情绪体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规避情绪的大幅波动。比如:小学生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如若考试成绩与父母的预期目标不匹配,面对来自父母的殷切期待,小学生就会结合实际情况,先行脑内自我调节,然后在事实基础上,巧妙地添加一些条件因素,如:此次考试程度难,身体不舒服等,以避免父母由于期待落空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波动,积极的想为父母营造正向的情绪氛围,在正向的情绪氛围里总结经验,继而调整自身的对应行为。
          (二)利于促进人际交往
          小学生在巧妙说“真话”的自我保护,与迎合他人是善意表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小学生潜在的初期社交行为,企图借助善意谎言去维护他人的愉悦情绪状态是小学生想要获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同等善意的体现,而人际交往在小学阶段,除了与父母、教师之间的,就是同龄朋友,每一个阶段对应结交不同的朋友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贵重的人生财富之一,且与同龄朋友的共同成长可以驱使小学生认知方面的不断提升与发展,从情感角度而言,为小学生提供安全感,肯定存在感,因此,基于对同伴的认可与被认可,小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于说谎的评判反映着物质与情感的双层互利意识,既是满足同伴对美好的追求,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反馈,同时也可以避免自身行为和不当言语可能导致的二者之间关系的不良关系,促进交往的逐步深化,消除、规避消极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情绪冲突,以致最终关系破裂,从而在亲社会动机的驱使下,巧妙地讲“真话”。
          二、小学生对于说谎的道德评价
          (一)在利他动机下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中出于不同的动机对说谎的评价与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进行评价判断的方式也往往以维护他人的利益和我的评价是否能为对方制造积极的情绪反馈来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以使自身在评价完毕后不仅不用受到消极情绪的波及,还可以得到对方的喜爱,进而更好的融入与集体,提升群体环境的适应性,比如:考试成绩公布时小学生稍稍加工后的巧妙“真话”,与朋友相处过程中出于换位思考的善意隐瞒等等,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对于说谎的判断是建立在利他动机上的,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在社会性活动中维护自身与他人的交际,收获自豪感,同时规避不良后果,解除彼此社交过程中的冲突与尴尬,共享积极的高兴的情绪反应。


          (二)在利己动机下
          小学生在利他动机下产生的说谎评判虽然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使对方开心,收获正向的情绪反馈,但是在根本上而言,还是属于利己行为,小学生是否会说谎的关键是自身的表达是否对自己有利,为自己带来认可、喜爱、快乐等最终利益受益,因此,小学生在利他行为中避免对方的尴尬、冲突、不愉快等,还是为了减少自我消极情绪的伴随产生,而且,小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于说谎的评判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也会产生对应的评价变化,比如:一个小学生产生一个谎言行为,其余的同龄伙伴相继跟随,是小学生为了能够融入集体,建立社交关系,更加快速的获得友谊小团体而在集体中随波逐流的从众行为,道德思考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但是随着不断的认知变化,及时是交朋友,利己动机的自主性会更坚定,是非观念会逐步成型。
          三、促进小学生对说谎正确理解与道德评价的策略
          (一)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小学时期被称为基础期的关键期,此阶段学生的成长方向一旦定性将会难以更改,因此,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观时,学生家长与任课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模范榜样,在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影响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老师,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里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塑造良性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使孩子借由自我观察,下意识的接收并模仿来自父母的正确的情绪、行为、表达方式等。在任课教师方面,小学生在学校接收系统化教育的过程中,已在集体中从众心理初现,但尚不健全,教师对于班集体氛围的塑造与把控就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首先要端正以身作则的影响力,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在控制好自身情绪与态度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建立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从而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凸显教师传授课堂理论知识外,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双管齐下,使小学生在整体向上的环境熏陶中,对于是非、对错形成初步的认知判断导向。
          (二)重视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将抽象化的意识通过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内在涵养,不仅体现了系统化教育的基础价值,也表明了人在长期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形成后转变为实际行为能力的潜在力量,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塑造的过程就是挖掘潜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要想使小学生达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小学生自身的素养挖掘主动性,鼓励小学生勇敢的面对自身的不足,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实现自主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强烈的教育责任心,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上帮助小学生解决学难点与学习困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引导,在正向的学习氛围里挖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素养,还应该定期的组织一些社会性实践主题德行课堂,使小学生在自主的实际行动中切身体会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的关联性,收获成就感,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于说谎的理解较为容易受到集体、结果规避等因素的影响,属于下意识产生的讨好心理反应,且小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观,对于自身行为、他人行为的判断都相对混乱,因此,在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同时,教师与家长要同步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变化,重视小学生此阶段的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黄铄淳.基于小学生说谎行为的诚信教育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9):71-72+75.
          [2]肖婕婷.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黑谎、白谎行为影响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5):12-15.
          [3]陈小菊.小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06):74-76.
         
          作者简介:陈飞,男,(1985年4月-),四川成都,汉,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个人专业:小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