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03”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惨痛的教训,所以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地震灾害预防是减轻灾难发生的重要途径,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确保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优化每一环节工作,并提高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减少受地震所带来的影响,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并阐述了相关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震;防御;对策;次生地质灾害
引言:众所周知,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受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集聚破裂而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的震动,其与海啸、龙卷风等灾害一样,属于一种自然灾害,在实际发生的过程中无法进行人为控制,只能在地震发生的前期做好预防,这样能够避免受地震的影响而导致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则需要事先做好全面分析掌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预防方案。
一、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
由于地震会引发多种地质灾害,而且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裂缝等,再加上,这些灾害受其他因素影响会衍生为更加严重的灾害。例如,崩塌与滑坡现象,极其容易产生泥石流,地震裂缝主要会产生崩塌滑坡现象,所以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则必须要事先掌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参考资料,针对性方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崩塌
崩塌这种类型发生于整个地震灾区,而且在灾区随处可见,是比较常见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称岩崩。在发生崩塌过程中会严重影响地震灾区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这种灾害还会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崩落一般发生在靠近背斜轴部的区域,在发生崩落时岩体聚落会解体成巨大的滚石,严重破坏地表组织。
(二)滑坡
滑坡比较常见的发生在风化带所形成的山坡上,这种类型规模相对较大,而且封面以及堆积体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在地震的影响下,会导致坡面与坡角处的区域受到严重影响,形成的灾害相对较大。其中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03”地震为例,此区域地震发生时震级高达6.5级,在短短三分钟内共有617名遇害者。由于该地震区域属于靠近山体,从而导致滑坡现象对地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且会随着地震等级的增加变得更为严重。
(三)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在震后灾区持续降雨,而且短时间内地震区域集聚了大量的雨水,同时会受崩塌与破碎岩体的影响,导致泥石流现象的产生。针对云南鲁甸龙头山这一区环境来讲,由于地处山区,山体坡度较大,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地震灾害的影响,极其容易出现泥石流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会加剧地震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区域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则需要注重优化当地区域结构,并落实好每一环节工作。
二、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对策分析
(一)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
为了能够有效减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并提高预防措施的效果,则需要调查监测泥石流和滑坡现象,对危险区进行圈定,从而制定针对性防治规划,尤其是地质结构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必须要确定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预测其规模及类型,从而做好具体的应急救灾与防治工作,避免受其影响而导致居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受到威胁。
(二)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
次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当规避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区域,比较常见的有城镇桥梁、铁路和工厂等修建,必须要避免在滑坡体上以及危险区域开展施工,合理的选择开阔平坦的区域开展,而且车站、公路以及桥梁的建造,需要做好全面分析,掌握泥石流与滑坡常见区域,规避危险地带,尤其是针对边坡开挖工作,必须要事先做好并明确监测才能够开展施工。
(三)注重恢复和保护植被
针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03”地震来讲,为了能够有效预防此区域再次发生地震灾害,则需要注重恢复工作的开展保护植被,对草木植物及乔木进行种植与优化,从而能够提高恢复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森林防火,退耕还林等工作,确保能够在植被的作用下控制泥石流、崩塌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提高次生地质灾害控制的效果,避免受其影响而导致当地区域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四)工程治理工作的开展
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极其巨大,要想提高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则需要注重治理工程的开展,其中针对滑坡治理来讲,需要运用工程建筑对其部分区域进行抵挡来减轻滑坡所造成的灾害,而且合理的注重工程的建设能够缓和滑块运动,所以有关建设企业与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给予一定的支撑,从而合理的构建工程治理方案,做好每一环节的防渗处理工作。
结束语:总而言之,地震为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除了沉痛和哀思,我们更应该注重分析并吸取教训,不断累积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预防的效果,掌握影响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只有落实好每一环节工作,才能够提高防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效果,而且能够发挥多样化对策的作用,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昌贤,付萍. 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0):107-109.
[2]张启禄,姜琪,董宝辉. 水工环地质灾害主要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2017(2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