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对策与措施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期   作者:黄冰梅
[导读] 近些年,我国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

          摘要:近些年,我国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会导致被欺凌者的身心受到创伤。要想尽可能避免欺凌事件的发生,那么就需要家长、教师能够了解欺凌行为的特点,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特点;有效对策
          校园本应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的象牙塔,但是欺凌行为的存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较大的影响,也影响着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避免欺凌事件的发生,那么就需要班主任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避免欺凌事件的发生,同时家长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
          一、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特点
          欺凌行为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同时该行为也存在间接欺凌和直接欺凌两种情况。直接欺凌指的是欺凌者利用语言的谩骂、身体的攻击;简介欺凌指的是欺凌者无事生非、背后说坏话、集体孤立等。
          小学校园的欺凌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欺凌行为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讥讽、起绰号、捉弄、谩骂、恐吓、心理伤害、殴打、勒索等;第二,欺凌行为具有反复性。小学生之间经常会出现各种捉弄、开玩笑等情况,这都是较为正常的,但如果逐渐上升为欺凌行为,那么就会出现反复性。被欺凌者也不敢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和家长,从而导致欺凌行为反复出现;第三,欺凌行为具有普遍性。根据相关的调查了解,在小学校园中有9%的学生会成为被欺凌者,经常受到来自他人的欺凌。有6%的学生会参与到欺凌行为中,欺凌行为相对来说较为普遍;第四,欺凌行为具有不平衡性。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普遍存在不平衡性,通常都是以大欺小。当学生的年龄逐渐增加时,欺凌行为的发生比例也会逐渐下降,这也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欺凌行为,也更容易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凌;第五,欺凌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相对于其他行为来说,欺凌行为通常都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生,出现欺凌行为的场所也较为隐蔽,如上下学路上、学生宿舍等。尤其是一些间接的欺凌行为,欺凌者通常都会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伤害他人,会选择从网络上进行羞辱、威吓以及折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无法直接看到学生遭受到的欺凌;第六,手段较为残忍。在小学校园的欺凌行为中,最不能忽视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一个特点就是手段的残忍性。如果未能在第一时间解决欺凌行为,那么就会导致欺凌行为逐渐成为暴力行为,还会导致校外人员的参加,使得欺凌行为变得更加残忍。一些校外的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较多的恶习,因而会导致欺凌行为的升级,下手较重,从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情发生。
          二、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对策分析
          2.1树立正确的榜样
          在整个班级中,班主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属于灵魂人物。如果班主任不具备正确、良好的言行举止,那么就会为学生树立起错误的榜样,使其不愿听从班主任的教诲。如果班主任的性格温文尔雅,那么学生的举止也会更加文明;如果班主任的性格较为暴躁,那么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性格也变得较为暴躁,无法冷静分析当前遇到的事情和问题,大大增加出现欺凌行为的概率。因此,班主任需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认识到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要学会利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带给学生积极影响。

当学生出现问题后,班主任应当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同时还要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让学生能够愿意听从班主任的教诲。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教给学生与他人相处的正确方式,列举错误的行为,让学生了解欺凌行为,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性。班主任需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注重班干部的选择,努力在班级体内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
          2.2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学校、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和了解欺凌行为的特征、内涵、原因,构建良好的管理模式[1]。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重视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职工的反欺凌行为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构建家庭相应、政府主导、社会服务参与、社区联动的管理模式,让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严重性,从多个角度入手避免欺凌行为的出现。
          2.3及时发现并扼杀欺凌苗头
          学生将会在学校呆较长的时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会经常接触到学生[2]。要想从根本上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就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细致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况,在第一时间发生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将欺凌行为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错误的行为习惯,那么就需要家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纠正,甚至有些行为习惯和思想认知无法被纠正。班主任、教师观察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如课后调查了解,课上细致观察,与学生进行交谈,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一定的变化后,教师也能过从其学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发现苗头。
          2.4加强家庭教育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家长需要重视个人行为、言行举止的规范,在学生面前不与他人争吵、打架,避免这些行为带给学生消极影响;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第一时间发生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日后出现反复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给他人伤害,因而需要家长给予正确引导,使其能认识到欺凌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家长还需要教给学生反欺凌行为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欺凌行为的消极影响较多,需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引起中国式。学校需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能了解欺凌行为的内容与特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师和班主任需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发现欺凌行为的苗头;家长需要正确教导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建荣.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形成原因及学校安全管理对策[J].宁夏教育,2019,463(03):29-30.
          [2]高博,刘晓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34(002):1-5.
          [3]马晓芳.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D].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